圖、文/永續新聞網
西北大學科學家開發碳負型建材,助力永續建設。西北大學(Northwestern University)工程學院的科學家近日宣布,他們成功利用海水、電能與二氧化碳(CO₂),開發出一種全新的碳負型建築材料。該技術不僅能夠 永久封存CO₂,還能將其轉化為高價值建材,如 混凝土、水泥、石膏與塗料,並在過程中產生氫氣,作為潔淨燃料應用於運輸等領域。

▲西北大學科學家開發創新技術,利用海水與電能將CO₂轉化為建材,助力建築業實現碳封存。(圖/永續新聞網)
這項研究於3月19日發表在國際期刊 《Advanced Sustainable Systems》,並由西北大學Louis Berger土木與環境工程副教授Alessandro Rotta Loria領導。研究團隊成員還包括 化學與生物工程助理教授Jeffrey Lopez及多位博士生與研究人員。此外,全球建築材料公司Cemex亦參與該研究,這是西北大學與Cemex在永續建築領域的長期合作計畫之一。
突破性技術:以海水與電能「生長」建材
當前,全球各地的研究人員正積極開發 碳捕捉與封存技術(CCS),希望將CO₂儲存於地底 以減緩氣候變遷。然而,這種方法無法充分發揮CO₂的價值。西北大學的最新技術則提供了一種創新解方,不僅能封存CO₂,還能將其轉化為建築業所需的重要材料。
「我們的技術能夠 利用海水來製造碳負型建築材料,」Rotta Loria表示。「傳統上,混凝土、水泥、塗料和石膏都需由鈣和鎂等礦物製成,這些礦物通常來自山脈、河床、海岸或海底的砂石開採。在與Cemex的合作下,我們開發出一種不需開採地球資源,而是透過電能與CO₂在海水中培育類似砂石的材料 的新方法。」
仿生技術:以電能模擬貝殼形成機制
這項新技術靈感來自貝殼與珊瑚的自然形成過程。自然界中,珊瑚和貝類利用新陳代謝能量,將海水中的離子轉化為碳酸鈣(CaCO₃),形成堅硬的外殼。而西北大學團隊則運用電能來驅動這一過程,並通過CO₂注入來加速礦化反應。
具體實驗過程如下:
在海水中插入電極,施加低電壓電流,使水分子電解,產生氫氣與氫氧根離子(OH⁻)。
持續通入CO₂氣體,增加海水中的碳酸氫根離子(HCO₃⁻) 濃度。
氫氧根離子與碳酸氫根離子進一步與海水中天然存在的鈣(Ca²⁺)與鎂(Mg²⁺)反應,最終形成碳酸鈣與氫氧化鎂(Mg(OH)₂) 等固體礦物。
碳酸鈣直接充當碳封存介質,而氫氧化鎂則能進一步與CO₂反應,增強碳封存效果。
「這項技術的優勢在於 不破壞生態環境,而是運用科學來善用環境資源,開發出對建築業有價值的材料,」Cemex全球研發副總裁Davide Zampini表示。
雙重突破:控制材料特性,擴展應用場景
在一系列實驗中,研究人員發現:可在電極周圍「生長」砂狀礦物,或直接在溶液中形成顆粒。可通過調節電壓、電流、CO₂ 注入量、海水流速等變數,控制最終材料的成分與結構。
根據不同條件,所得材料可以是較鬆散多孔的顆粒,也可以是較致密堅硬的結構,但主要組成始終是碳酸鈣與氫氧化鎂。
「我們證明了這些材料的 化學成分、粒徑、形狀、孔隙率等特性均可控,」Rotta Loria 說。「這賦予我們極大靈活性,使其適用於 不同類型的建築應用。」
這些新材料可以:
作為混凝土的砂石與礫石替代品(混凝土主要成分 60-70% 為砂石)。
用於水泥、石膏與塗料生產。
碳封存潛力:讓建築結構成為碳匯
研究團隊計算得出,這種材料的CO₂封存能力極高。例如,若材料成分為50%碳酸鈣、50%氫氧化鎂,則每1公噸材料可封存超過0.5公噸CO₂。
此外,該技術不會影響混凝土或水泥的強度,並且可以在模組化反應器中進行大規模應用,而 不直接影響海洋生態系統。
「這種技術允許我們完全控制水體的化學成分與排放,確保水回注至開放海域前,已經過適當處理與環境驗證,」Rotta Loria 說。
根據世界經濟論壇(WEF),全球水泥產業碳排放占比高達8%,是世界第四大碳排放源。當考慮混凝土生產時,排放量更為驚人。因此,這項技術有望在建築產業實現碳中和,甚至達成負碳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