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鍾淑惠、邱子玲/綜合報導
許多原住民長輩在退休後突然失去生活重心,為了讓銀髮族重拾自我價值,臺北市政府運用公益彩券盈餘,成立全臺第一個專屬原住民的長青學苑,讓原住民長者參加學習課程,甚至可以到幼兒園或長照機構進行文化傳講,再次回饋社會。

穿著卑南族傳統服飾、頭戴花環,這位卑南族耆老鄭賢明,跟同族的太太莊寶桂帶著小朋友唱跳,教他們原住民語言歌謠,還自製樂器。
文化爺爺鄭賢明:「我是卑南族普悠瑪的人,我今天帶著這個樂器,它的樂器名稱叫刮胡。」

刮胡就是縮小版的洗衣板,這可是卑南族的傳統樂器,莊寶桂奶奶還帶來卑南族服飾,細心地幫孩童們穿上,讓小朋友透過體驗更了解原住民文化。
文化爺爺鄭賢明:「那小朋友聽到這個聲音,他們覺得很像青蛙的叫聲,很有趣。」
幼兒園長胡彩琳:「因為我們學校有一些原民生,那我希望他們就是也要固本,人家講的飲水思源,這樣的文化,我是非常的重視。」

鄭賢明跟太太會四處到幼兒園或長照機構進行傳講,即便鄭賢明有眼疾問題,但他跟太太依舊熱衷分享原住民文化,生動活潑的樣子又稱為「文化爺爺」,兩人都來自臺北市原住民長青學苑,夫妻倆常參加學苑的課程充實自己,走出家門,跟其他同儕接觸交流。

臺北市原住民長青學苑成立以來,已經有300多位設籍臺北市原住民長者參與,除了樂活服務之外,還有樂活學習,學苑頂樓有城市田園,讓長輩們種植原住民蔬菜。

原住民部落常見的紅鳳菜跟蕗蕎在這裡都能看得見,讓在都會區的長輩們能享受田園美好時光,遙想著原鄉滋味。
臺北市原住民長青學苑學員吳秀美:「外面市場看不到的,這邊都可以找到,然後我們就會想到原鄉,小時候吃過的。」

搖身一變,從農婦變成國標舞女郎,有自信又有活力,勇敢做自己,連原住民男性長輩也來跳國標。

計畫承辦人魏珮如:「在去年的部分,我們樂活學習的方案中,我們總共辦理了1404場的文康活動;那在樂活服務的部分,我們也有1774場的文化傳講部分;在長青學苑的這項大計劃中,我們在去年總共有81000多人的實際參與。」
臺北市政府運用公益彩券盈餘成立全台第一個專屬原住民的長青學苑,目的是希望原住民長輩可以就地安養,活到老學到老,並以文化推廣員身分再次服務社會。

臺北市原民會主委巴干.巴萬 Bakan Pawan:「我們要感謝財政部、中國信託台灣彩券,彩券的盈餘挹注讓我們有更多的動力來推動台北市原住民長者的學習跟服務,我們也培養原住民的長者從事公益活動,通過文化傳講的方式,以促進社會族群的融合。」
有了公益彩券盈餘支持,不僅原住民長輩有動力出門,還能實現自我價值,替族群融合盡棉薄之力,讓台灣社會邁向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