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永續新聞網
美國時尚產業應對關稅與消費趨勢變化,積極調整戰略。在全球經濟與貿易政策持續變動的環境下,美國時尚產業正積極尋求應對策略。今年第一季度,美國新一屆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政府的貿易政策多次轉向,使時尚品牌不得不重新審視其供應鏈佈局與市場策略。

▲美國時尚產業在關稅變動、環保法規與消費趨勢轉變下調整策略,尋找創新機遇以維持競爭力。(圖/永續新聞網)
在本月舉行的美國服裝與鞋類協會(American Apparel and Footwear Association,AAFA)年度高管峰會上,這些議題成為與會者討論的核心。本次峰會主題為「信任與轉型(Trust & Transformation)」,重點關注時尚產業如何在不斷變化的市場環境下保持競爭力,並應對包括科技進步與政策變化等外部因素帶來的挑戰。
關稅政策與供應鏈挑戰
自川普政府進入第二個任期以來,前100天內已數次提出新的關稅政策,導致時尚企業需重新考慮其採購策略。與會者在峰會上熱烈討論了企業如何與供應商和政府機構合作,以應對這些變化。
AAFA總裁兼執行長Stephen Lamar表示:「如今的關稅政策變化無常,猶如層層交錯的曲線。美國的所有供應夥伴與市場都面臨不同程度的關稅挑戰,有些甚至比其他市場更加嚴峻。」
Lamar鼓勵企業將關稅問題轉化為商機,透過協商達成更有利的採購條件,同時確保負責任的製造方式。
公關公司Lot Sixteen的高級副總裁Nasim Fussell也提出策略性建議:「川普對關稅的支持態度明確,因此單純去反對關稅政策,可能不會帶來實質影響,甚至可能讓企業失去與政府對話的機會。」她建議企業應該收集數據,展現關稅對勞動力與整體經濟的影響,並提出替代方案,以符合政府的政策目標。
環保議題與減少廢棄物的挑戰
除了關稅問題,時尚產業在環境、社會與公司治理(ESG)方面的挑戰亦成為本次峰會的重點議題之一。儘管美國聯邦政府在某些ESG政策上進展緩慢,個別州政府已開始推動相關法規,例如加州去年通過的SB707法案,這是美國首個針對紡織品的生產者延伸責任(EPR)計畫。
EPR計畫要求生產企業承擔產品生命周期末端的經濟與運營責任,涵蓋回收、修復、分類與再利用等環節。在峰會上,企業代表們討論了如何最佳化遵循這一法規,並利用其帶來的機遇。
加州Circular Action Alliance執行董事Rachel Wagoner表示:「EPR計畫不僅是一項監管要求,更是一個提高回收率、實現永續供應鏈的機會。」她強調,若EPR計畫設計得當,不僅能降低企業的環境影響,還能改善整體產業鏈的可持續性。
H&M美洲區永續發展與公共事務主管Randi Marshall則提到,加州的EPR計畫仍處於初期階段,因此企業應參考歐盟已有的 EPR 模式,以更好地適應未來可能的變革。「隨著EPR計畫的發展,未來可能會有更多回收義務與政策,例如強制回收率要求,因此企業應提前規劃。」
加州法案要求生產商與生產者責任組織(PRO) 合作,制定具體的紡織品回收與再利用方案。Marshall指出,PRO的角色能夠協助簡化行政流程,並在未來的法規調整中發揮關鍵作用。
適應消費者行為轉變
2024年,消費者的消費模式發生重大轉變,許多消費者將開支從服裝轉向旅行與其他體驗類消費。面對這一變化,時尚品牌開始探索如何適應新趨勢,並加強對核心客戶群體的數據分析。
Tapestry(Coach 和 Kate Spade 的母公司)執行長Joanne Crevoiserat在峰會主題演講中表示:「時尚產業的本質是銷售變化。如果消費者的喜好從未改變,他們就不會需要我們的品牌。」
Tapestry近年來積極開拓年輕客戶,特別是Z世代,並透過大數據分析來指導品牌決策。「在這個消費者可以隨時隨地獲取任何商品的時代,品牌價值顯得尤為重要,」Crevoiserat 強調。
市場研究公司Circana的服裝產業分析師Kristen Classi-Zummo則指出,對年輕消費者而言,品牌不僅是一種商品,更是一種社交媒體上的個人形象塑造工具。她強調:「Instagram 和 TikTok 等社交媒體平台正在推動時尚潮流,這也是為何Shein 和Temu這類快時尚品牌能夠迅速拓展客群。」
社交媒體的影響力讓許多品牌重新思考行銷策略,部分品牌開始嘗試與網紅合作、推出短影片行銷,甚至開發專屬數位時尚商品,以吸引Z世代的消費者。
結論:未來挑戰與機遇並存
在關稅政策、環境責任與消費者行為變化的多重壓力下,美國時尚產業面臨巨大挑戰。然而,正如本次AAFA峰會所強調的,這些挑戰同時也帶來新的機遇。
品牌應在不斷變化的貿易政策下靈活調整供應鏈戰略,積極參與環保法規的發展,並透過大數據與社交媒體,吸引新世代消費者。只有在變局中尋找轉型機會,時尚產業才能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保持領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