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心/蔣季容報導

▲番茄的台語唸法還有分南北。(圖/資料照)
台灣常見的冬令蔬果台語,你知道哪些呢?文化部今(12)日在臉書發文,揭密草莓、番茄及菠菜的台語唸法,其中常聽到草莓被念成「刺波」。文化部透露,刺波其實是「野草莓」,與草莓是同科不同屬的親戚。
文化部分享,草莓產季約每年12月至隔年4月,台語讀音為「tsháu-m̂」,不過也有許多人唸做「tsháu-muê」,其「莓」字的唸法不同來自於台語「白話音」與「文言音」的差異。而另一種大家也常聽到的「刺波」(tshì-pho),主要是稱呼山林、鄉野郊外所看見的野草莓,因看似一顆一顆組成又帶有刺毛而得名,與草莓是同科不同屬的親戚。

▲草莓台語讀音為「tsháu-m̂」。(圖/翻攝自Pixabay)
此外,番茄產季約每年11月至隔年4月,文化部表示,只要說番茄的台語讀音,就能分辨你是哪裡人。當你把番茄唸作トマト(thoo-má-tooh)這個由英文轉日文再化作台語的音譯,或者「臭柿仔」(tshàu-khī-á)時,對方就會一耳聽出你來自台灣中北部,因為台灣南部大部分的地方都把番茄唸作「柑仔蜜」(kam-á-bi̍t)。
至於菠菜產季為每年11月至隔年4月,台語唸作「菠薐仔」(pue-lîng-á)。文化部指出,大家逢年過節吃的長年菜是「芥菜」還是「菠菜」呢?根據《臺灣通史》農業志中記載:「菠薐:種出西域頗陵國,誤為菠薐,或稱赤根菜,臺南謂之長年菜,以度歲須食之也。」 雖然大部分的家庭都有相同的習俗,但南北部卻是食用完全不同的蔬菜。

▲菠菜台語唸作「菠薐仔」(pue-lîng-á)。(圖/資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