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心/許智超報導

▲台灣是否要「週休三日」引起各界討論。(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
民眾在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上發起連署,「讓台灣成為亞洲第一個週休三日的國家」,已有逾5千人附議,達到連署門檻,引起各界討論。對此,美國聖湯瑪斯大學國際研究講座教授葉耀元分析,若要達成這種境界,有3個條件要滿足,也呼籲大家要記得「天下沒白吃的午餐,有一好沒兩好」。
葉耀元在臉書粉專《葉教授的國際事務學院》表示,如果台灣可以變成週休三日,每個人的固定一週工作時數下降成35或是32,「這件事好不好?當然很好,不過要達成這種境界,有幾個條件要滿足」。
1.減少工作時數而提升的工作效率,是否可以彌補缺少的工作時數?
2.工作時數減少,在時薪結構沒有改變的狀態之下,是否代表平均收入的減少?
3.哪些企業無法適用週休三日?針對週休0日的中小企業或傳統產業來說,這會造成什麼影響?

▲葉耀元提到,工時減少、時薪未變的情況下,是否代表平均收入的減少。(示意圖/資料照)
葉耀元指出,以上問題,在還沒有解決的情況之下,週休三日都會直接造成物價上漲以及總體經濟表現下降。目前有些社會福利國家鼓勵民眾跟雇主協商,減少工作時數,像德國人一般每週平均工作不到35小時,但這些國家也有相應的高稅收來支撐整體國家的支出。
葉耀元最後說,這個議題應該要好好討論,但大家要記得「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有一好沒兩好」,一個沒日沒夜工作的高等教育從業人員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