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桃園電子報
桃園市客家人口有90多萬人,市政府客家事務局承擔了客家文化發展的使命,《桃園電子報》專訪了客家事務局長范姜泰基,他說明了客家局過去一年大力推動客語向下扎根,以及在客家文化活動上如何將觸角更向外推廣。

▲桃園市客家事務局長范姜泰基。(圖/陳儒賢攝)
客家文化推動中最重要的就是語言,如果客語流失了可能什麼都要滅失,范姜泰基講述他自己的經驗,他表示,從小在台北長大,父母親都是桃園客家人,父母在家裡溝通時都是說客語,他們小孩子都聽得懂,但很少講,剛來桃園的時候其實很沒有信心,但因為小時候客語的基礎,來到客語環境後,發現拉回來好像沒有那麼難。

▲桃園客家局推動客語家庭。(圖/翻攝自桃園市新聞處)
范姜泰基表示,推動客家事務的核心是語言,如果語言不在了,文化就不在了,所以怎麼讓客語向下紮根、向下傳承,是很重要的,客家局在這裡面花了很多的功夫。

▲桃園客家局舉辦「有AI哈客松競賽」。(圖/翻攝自桃園市新聞處)
范姜泰基認為,要讓語言傳承下去有幾個拼圖,一個是學校、一是家庭和個人零碎學習時間,若這三塊可以拚在一起,至少可以減緩客語流失的速度,盡可能讓客語在各種環境存續下去。因此,在學校裡面推沉浸式教學、客華雙語教學;在家庭,去年開始推客語家庭計畫,鼓勵在家庭裡各代間說客語;在個人方面,準備做創新的嘗試,結合AI設計出一個系統,讓想在閒暇時對客語有興趣的人,透過這應用程式,以育樂方式來接觸、學習。

▲平鎮幼兒園推動客語沉浸式教學。(圖/翻攝自桃園市客家局)
范姜泰基並表示,去年舉辦了客語學習創新徵件競賽「有AI哈客松」創意點子大賽,吸引很多年輕人參與,交出不錯的客語學習軟體,這可說是初步試驗,因為今年客家局要執行一個大型客語學習軟體計畫,擔心自行規劃時會有盲點,因此透過比賽徵點子、徵技術的過程,把大家的意見收進來。去年幾個得獎的團隊創意都很好,其中有虛擬男女朋友對話的客語軟體;也有透過輸入個人學、經歷等資料,由AI軟體依照興趣和專業取向生成短文,成為個人客製化的客語教材。

▲新學屋幼兒園是桃園市首間全客語幼兒園。(圖/翻攝自桃園市客家局)
范姜泰基表示,這些競賽得獎的點子,都會成為今年在設計較大型客語學習軟體時的內容條件,他們會要求得標廠商一定要透過AI,而且要遊戲化,還必須要有過關檢核的功能,希望能吸引學習者願意每天上線闖關,增加學習的誘因。
范姜泰基說,去年和一些廠商接觸時,有些廠商的想法是很制式化的,與現有的國中、小客語教材結合,設計成客語學習軟體,但這與客家局現行思考有些不一樣,這種學習方式,學習者要花很長時間循序漸進,而且不能挑,只能照著課程走,與客家局想要推動個人零碎化學習的目標不太貼合。
范姜泰基表示,所以客家局一開始設定這個AI客語學習的軟體功能要相當精確,就是個人化零碎學習,而且要有趣。現在AI可以做的事情比預期的多很多,用手機拍一個杯子,軟體就會告訴你杯子的客語發音,這是AI圖像辨識的基本功能,但客家局需要推動更進一步的,去年「哈客松」就給了客家局很多不同想法。
在幼兒園推動客語教學方面,范姜泰基舉例,今年客家節慶天穿日,他到推動客語沉浸式教學的平鎮幼兒園和小朋友一起互動,發現小朋友對這節慶都非常了解,還能用客語應答,這就是非常好的案例,小朋友透過活動來了解傳統,過程中老師也以遊戲的方式教學客語。
范姜泰基說明,客語沉浸式教學,學習上要有50%的客語使用量,這不僅在課堂上,包括從小朋友一進來幼兒園的生活學習上都包括在內。另外還有全客語幼兒園,桃園去年有了第一間全客語幼兒園,是位於新屋的新學屋幼兒園。目前全國只有8家全客語幼兒園,推動的困難點在於,除了客語使用程度要達到8成以外,社區和家庭都要有客語的配合,營造客語場境,希望讓小朋友從小有以客語為母語的環境,以後再重新拾回客語的機會就會很高,所以客家局很重視幼兒園這一塊,希望在小朋友2、3歲時埋下種子。
范姜泰基指出,現行沉浸式客語幼兒園無法成為全客語幼兒園的關鍵在於師資不夠,客語幼教老師要有幼教執照,而且要會客語,所以客家局盡量放寬條件讓薪傳師開班,讓有興趣的幼教老師多一些學習客語的機會。
在客家文化保存上,范姜泰基表示,每個人對客家的理解和想參與的程度不一樣,這其中有一些是淺客家和非客家的人,有一批是深客家,所以在辦活動和分析時會分成兩塊。淺客家和非客家會透過一般節慶活動把這些人口吸引過來,如魯冰花季來參加的人不一定都是客家人,但他們參與這項活動可了解魯冰花在桃園龍潭是特殊的存在,因為龍潭一直都是茶葉重要的產區,鍾肇政寫了《魯冰花》,其後有了電影、有了音樂,讓魯冰花有更高的能見度,其中並配合一些小旅行的規劃,還有跟茶有關的體驗,如擂茶的手作、茶園的導覽等,讓來參加的民眾不僅只有賞花而已,藉由這活動可以浸淫在客家的文化中,這就是希望對淺客家和非客家的民眾來做的事情。

▲桃園魯冰花季,可了解魯冰花在桃園龍潭是特殊的存在。(圖/翻攝自桃園市客家事務局)
在深客家上的方式就不太一樣,范姜泰基表示,他們非常重視客家的傳統祭典、祭儀上,比如說,客家人非常注重聖蹟亭的祭儀,這是對讀書人所寫的紙張的重視,整個儀程上是非常客家的。還有歌唱,客家的老山歌和平版,桃園客家歌謠班很多,透過傳唱帶出客家文化的傳承。在手段上要讓歌謠班有很多的歌曲可以唱,過去遇到的問題是許多歌謠是有版權的,私下唱沒問題,但要在公開活動上唱就必須要授權,讓歌謠班的成果發表受限,因此去年客家局有個「發電機計畫」,和有客家歌曲版權的唱片公司簽約,拿到5年的版權,提供給所有的歌謠班、山歌班,讓大家盡情的唱,只要不是拿來營利就可以,解決了許多問題,今年將進一步擴大裡面歌曲的內容。

▲桃園桐花季,透過一般節慶活動把這些人口吸引過來。(圖/翻攝自桃園市客家事務局)
除此之外,范姜泰基表示,客家局過去的政策方法與幼兒園、小學有所接觸,但高中以上似乎比較少,所以該局去年在思考這問題時,編了一筆預算針對高中和大專院校,讓他們更接觸客家。今年要做的是與學校音樂性樂團合作,讓他們創作客家歌、唱客家歌,只要是好的,就安排他們到客家活動中表演;另外也輔導表演社團、表演科系,與客家局活動結合創作短劇本,如果可以還不錯,安排到小學、幼兒園去表演,這樣不僅輔導了高中以上社團,也可以讓學童了解傳統文化。

▲桃園市客家局支持客家音樂發展、輔導藝文團體在表演中融入客家文化。(圖/翻攝自桃園市客家事務局)
范姜泰基表示,現在的流行歌手對音樂很有想法,有些會融合過去傳統元素,以政策立場來說,是要輔導他們長大,客家局有一個很重要業務就是在輔導藝文團體,是有些經費補助的,而且不限於在桃園立案的團體,只要來桃園演出就可以提出申請。每年底客家局都會公告申請的原則,其中當然要與客家文化相關,有些團體沒接觸過客家文化,如果想藉這機會踏入客家文化領域,客家局都歡迎。過去大部分最簡單的都是用客家歌曲展現,但藝文演出不僅只有音樂而已,客家局還會檢視表演中所使用的客家元素有多少,透過這種方式輔導藝術團體,不僅他們受益,對於觀賞的民眾也是個接觸客家文化的機會。
客家局在和其他局處舉辦活動時也都會撥出經費參與如仙草花節、富岡鐵道節等。范姜泰基強調,客家人不是封閉圈起來社群,他是散佈在這社會裡,比如有AI哈客松競賽與青年事務局、智發會合作,年底的萬聖節,客家局也很積極參與,在其中融入客家元素。
客家局有許多場館,范姜泰基表示,有些場館由於先前選址的關係,來客量不是那麼多,比如位於八德的桃園北區客家會館,一年約有十萬人來客量,但那是不夠的。該館舍位置是在霄裡崖線上,很多局處在這崖線上都有所規劃,客家局希望北區客家館成為動線中繼點,未來市立醫院可能在附近興建,離北區客家館很近,因此客家局也在思考未來北區客家館的定位,可能要更符合醫院進出民眾的需求。

▲桃園北區客家會館。(圖/翻攝自客家局)

▲崙坪文化地景園區。(圖/翻攝自客家局)
崙坪文化地景園區部分,范姜泰基指出,目前定位在工藝性園區,裡面草地很大,地方希望有一些休憩設施,客家局希望設置的共融式遊具能跟崙坪的工藝相符合,這規劃了許久,也跟地方辦了公聽會,現在向中央申請經費也已有些著落。

▲永安海螺文化體驗園區。(圖/翻攝自客家局)

▲改造中的後湖溪,依但處理完成,可以玩立槳等水上活動。(圖/翻攝自新聞處)
至於永安海螺文化體驗園區,范姜泰基說,2023年來客數有150萬,是所有場館中最多的,以客家局來講,最簡單就是外包OT出去,但不是那麼簡單,海螺館外觀很漂亮,也是看夕陽、網紅打卡、拍婚紗的好地方,但裡面商業空間不夠,因此客家局在思考與附近一些景點設施結合,如青年事務局在旁邊有一個青年學習體驗園區可以住宿、進行戶外活動,還有正在改造中的後湖溪,依但處理完成,可以玩立槳等水上活動,這些景點設施可以整合成一天、兩天的旅遊行程。且永安漁港是少有的客家漁港,附近還有石滬,有機會體驗海洋客家獨有的牽罟文化,因此,海螺館是桃園珍珠海岸線重要的亮點,市府正在積極規劃中。

▲桃園青年體驗園區。(圖/翻攝自桃園青年體驗園區官網)
本文章來自《桃園電子報》。原文:專訪/AI教你講客語!桃園客家局長范姜泰基:語言在文化才會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