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心/蕭宥宸報導

▲古代打仗不像現代,有無線電、網路等便利通訊。(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
受惠於通訊科技發達,現代人傳遞訊息只要拿出手機、打開網路,就算相隔半個地球也能輕鬆對話;反觀古人光是魚雁往來都有可能「寄丟」,更別說是在瞬息萬變的戰場,想要即時傳遞正確訊息可說難上加難。中國媒體總結古代打仗官兵們的通訊,其方法主要有四,最後甚至連風箏也派上用場。
烽火傳軍情
「烽火」是古代用來傳遞邊疆軍情的通訊方法,從周朝一路沿用至明清時期,數千年來又以漢代的烽火系統規模最龐大。
至於烽火如何才能傳遞軍情?據漢朝典籍記載,古代軍人主要會在軍事重地周遭的制高點設置「烽火台」,每隔一定距離就會有一座。當衛兵發現敵軍來犯,就會逐一點燃烽火台,透過濃煙或光亮來通知友軍。
飛鴿傳書
顧名思義用鴿子傳遞書信,其確切起源目前尚未出現明確說法,不過唐朝時,信鴿傳輸就已相當普遍。此外,飛鴿傳書甚至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時都還投入使用。不過訓練及飼養鴿隻成本過高,加上存在較高的不確定因素,導致在古代難以普及。
驛站傳遞信件
古代最主要的交通工具非馬莫屬,但馬畢竟是動物也會疲倦,因此需要在傳遞訊息的路上設置更換馬匹的休息站;透過不斷更換精力充沛的馬匹奔跑,以保證信件傳遞的速度不見衰退。中國是最早使用驛站的國家,約在3000千年前的周朝,就已經擁有相當完善的郵驛系統。
風箏傳遞訊息
風箏最初誕生的目的主要為軍事用途,包括軍事偵察、傳遞軍情或加密情報等等。到了唐朝以後,風箏才逐漸成為一種娛樂的玩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