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新聞
0:00 0:00

比塑化劑還毒!研究揭「1物」害大腦變塑膠:最後慘失智

記者施春美/台北報導

醫師張家銘表示,研究發現,塑膠微粒進入人體、血液、器官中,使得大腦變成塑膠腦,長期將引發失智。(示意圖/pixabay)

▲醫師張家銘表示,研究發現,塑膠微粒進入人體、血液、器官中,使得大腦變成塑膠腦,長期將引發失智。(示意圖/pixabay)

現代生活中看似方便、乾淨的物品,例如超商的咖啡杯、外帶餐盒都含有塑膠微粒。醫師張家銘表示,研究發現,這些塑膠微粒進入人體、血液、器官中,使得大腦變成「塑膠腦」,引發慢性神經風暴,長期將引發失智、認知退化、學習障礙。

台北榮總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在其臉書表示,2025年3月發表於《Science Advances》的重大研究,引起了全球環境與醫學界的震撼。科學家在一群看似健康的小海鳥的身上,發現塑膠不只是阻塞了牠們的胃,更入侵大腦。這些雛鳥還未學會飛翔,大腦卻出現如同阿茲海默症一樣的退化訊號。這一切來自牠們吃進了人類製造的塑膠垃圾。

他表示,人們每天喝的超商咖啡,中午的塑膠餐盒等,看似方便,背後潛藏的是一場「慢性神經風暴」,而這些塑膠物質不只影響消化系統,也導致一項神經營養因子「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顯著下降。

這個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在人類的大腦中扮演著關鍵角色:它關乎記憶力、認知能力、神經再生與連結。如果說大腦是一座樂團,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就是讓所有樂器合奏的指揮。如果這個指揮沉默了,音樂就會亂套,長期下來就是「失智」、「認知退化」、「學習障礙」。

張家銘表示,不只海鳥,人類也活在「塑膠腦」的世界,研究發現,這些微小的塑膠碎片會穿過血腦屏障,潛伏在人的神經系統深處,讓人慢慢忘了自己是誰。

他表示,海鳥的這場災難,實際上也是一場人類的健康警訊。民眾應從現在起重新審視塑膠對身體的長期影響,也許下個世代真的就會活在一個「看起來很健康,實際已退化」的塑膠大腦時代。「減塑不只是環境議題,早已是健康議題!」

點擊收看【完整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xzmv6VA6jQ&t=37s
▼海鮮慘害「全身敗血症」😱名醫破「生魚片」迷思:「1細菌」比寄生蟲更可怕!!死亡率可達60% ☠️ 醫大讚「3種魚類」Omega-3含量高"超護心臟" (影片來YouTube-祝你健康頻道,若遭移除請見諒)

#《祝你健康》健康知識報你知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立院大現場直播中LIVE】恢復7天假?立院內政委員會審「紀念日及節日實施法草案」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