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永續新聞網
ESG(環境、社會、治理)如今已不再只是企業形象工程的代名詞。自聯合國提出永續發展目標(SDGs)以來,企業面對的不只是環保壓力,而是整體經濟行為的道德重構。然而,當我們走進ESG的實務操作場域,卻發現這場革命尚未真正抵達系統底層。

▲走出數據漂綠的迷霧,讓真實行為成為 ESG 的信任根基。(圖/永續新聞網)
根據《哈佛商業評論》與MSCI等機構的研究,當前ESG評估系統存在明顯的資訊不對稱與評比差異——企業「報什麼、就是什麼」,但實際行為與聲明內容往往缺乏驗證依據。在這樣的制度缺口中,SDGS PASS與NTCC(非交易型碳權) 的出現,提供了一種嶄新的思考邏輯:以參與式行為資料為核心、建立可驗證、可參與、可追溯的永續資料經濟體系。
報表時代的瓶頸:ESG的三項結構性盲點
目前ESG的主流實踐,多半聚焦於揭露(disclosure)與報告(reporting)階段。這樣的架構雖有助於形成基本資訊公開機制,但從制度設計觀點來看,卻存在三項結構性缺陷:
缺乏「行為性」資料驅動
多數企業ESG報告內容,著重於政策聲明、財務投入、CSR活動與倡議參與等「表態性」資料。然而,這些資料多為主觀陳述與靜態統計,缺乏對實際永續行為(如:節能行動、參與培訓、碳足跡減少)的數據紀錄與即時追蹤。結果導致ESG評等成為比話術與格式、非行動表現的競賽。
認證體系碎裂、缺乏資料共通語言
ESG評估標準如MSCI、Sustainalytics、DJSI、ISS ESG、CDP等各自為政,導致市場上出現「同一企業,不同機構給出完全不同評級」的怪象。背後根本原因,是缺乏跨平台、跨產業、跨國界的資料標準語言與驗證協議,使得ESG資料無法流動、無法整合、無法共享。
高知識門檻與實施成本阻斷基層參與
目前ESG報告的撰寫與驗證流程,通常需要高度專業的顧問服務與繁複的內控系統架設,對中小企業而言,不僅資源無法負擔,也常感「事不關己」。這使得 ESG 成為大企業與跨國組織的「封閉遊戲」,而非一場涵蓋整體經濟體系的公平永續運動。
從報告到行動:SDGS PASS+NTCC的制度創新邏輯
針對上述盲點,一套由民間永續社群設計與試行的參與式架構——SDGS PASS,提出了不依賴報表、而是從任務行為出發的永續資料生成機制。搭配其獨特的 非交易型碳權(NTCC) 模式,這套機制嘗試構築出一個低成本、可追溯、具社會參與性的永續資料體系。
創新點一:任務參與驅動資料生成
SDGS PASS 的核心運作邏輯類似「永續任務平台」,用戶(企業員工、學生、消費者等)在平台上完成特定的SDG對應任務(例如參與回收、綠能教育、社區服務等),並留下真實的時間戳記、位置資訊與參與證明。這些行為即被記錄為「具驗證性」的ESG行動資料。
創新點二:任務自動對應SDG指標
系統設計上,每項任務均對應至17項永續發展目標之一,甚至可進一步細化至169項子目標。此模組化設計有助於未來ESG 報告與各國永續政策(如歐盟CSRD、美國SEC ESG披露規範)的對接與應用。
創新點三:區塊鏈治理與資料不可篡改性
所有行為資料透過區塊鏈技術上鏈,確保資料來源可追溯、內容不可竄改、參與者可認證。這讓ESG不再只是企業「自說自話」,而是一套能讓第三方驗證、公共信任機構共參的資料治理架構。
創新點四:NTCC作為「行為面碳權」補充工具
NTCC並非如傳統碳權那樣可在市場中交易或抵換排放配額,而是作為對個人或企業行為貢獻的「碳價值認證」,尤其在 Scope 3(供應鏈間接排放)與個人層級的ESG評估中,具有補充性的制度意涵。
潛在影響:三種經濟與制度轉變的可能性
若此機制得以廣泛應用,其對整體ESG經濟生態系的潛在衝擊可分為以下三大面向:
公民資料產權與參與經濟興起
過去ESG的參與者主要是企業與政府,而SDGS PASS引入一般民眾為資料的共同創作者。這意味著ESG的資料產權逐步「去中心化」,形成類似Web3概念中的「資料主權經濟」。行為者擁有自己的ESG證明,未來甚至可能導入「參與獎勵」與「社會信用積分」等應用。
建構平價普惠的永續資料基礎設施
模組化、任務化、數位化的操作方式,讓中小企業不再需要花費高額顧問費即可參與ESG紀錄與貢獻。這樣的制度設計,或許將如同「會計制度」或「開源ERP」一樣,成為未來普及於全球企業的永續基礎建設。
非交易型碳權制度化的可能性
現今碳市場仍以「抵換」與「金融商品」邏輯為主,但在許多個人或服務業場景中,排放行為難以精算與定價。NTCC提供一種「非金融、非交易、可證明」的碳貢獻資料模型,對公共政策、企業審計與社會責任制度皆有擴展空間。
關鍵挑戰:從制度試驗走向主流標準
制度創新能否成功,關鍵不在於技術功能,而在於制度整合。未來若SDGS PASS+NTCC要被國際採納,需面對幾項挑戰:
標準對接能力:需設計與GRI、SASB、CSRD、TCFD等框架的對接模組,並使其資料可映射於現行報告格式。
審計認證的可信度建構:如何讓會計師、監管單位與ESG評級機構接受這套行為資料,必須透過透明的驗證流程與獨立審查制度建構信任。
政府與國際組織的政策協調能力:需跨界整合政策制定者、資料治理機構與民間倡議平台,共同建立資料標準與技術協議。
結語:制度創新的契機,往往誕生於信任裂縫之中
我們正處於ESG的轉捩點。信任崩潰、漂綠質疑、資料碎裂等問題,正在倒逼市場尋找一套新的制度語言與參與邏輯。SDGS PASS與NTCC的出現,不只是技術工具的創新,更是制度秩序的重構提案。
若未來能結合開放架構、第三方驗證與全球模組對接,這套機制有潛力成為新一代「參與式ESG」的基礎建設,為全球永續經濟注入透明、公平與可追溯的新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