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中心/綜合報導

▲《海錯圖》是清代聶璜於康熙年間繪製的海洋生物圖譜。(資料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海錯圖》是清代聶璜於康熙年間繪製的海洋生物圖譜,收錄370餘種魚、蝦、蟹、貝與奇異海怪,融合觀察與傳說,兼具科學與藝術價值。乾隆皇帝自幼將其視為枕邊書,顯見其珍貴。書名中的「錯」意指海中生物種類繁多。《海錯圖》原有四冊,一冊藏於台北故宮,三冊藏北京故宮,是中國古代重要的海洋生物典籍。
《海錯圖》是清代康熙年間,由聶璜所繪製的一部描繪海洋生物的圖譜,原共四冊。清雍正四年(1726年),由太監蘇培盛搜羅入宮,現今一冊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其餘三冊則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與一般枕邊書講述童話或寓言不同,乾隆皇帝的「枕邊書」卻是這本收錄三百多種異形生物的《海錯圖》。雖然聶璜並非專業畫家,卻是當時罕見的海洋生物觀察者與紀錄者。他終其一生致力於尋訪、描繪沿海所見所聞的各類「海怪」,並將這些奇異生物一一繪製入圖。書中共收錄370餘幅插圖,詳實記載這些海中生物的樣貌與習性,不僅成為歷代帝王所珍視的奇書,據說乾隆年幼時,更將其視為愛不釋手的枕邊讀物。
書名中的「海錯」一詞,「錯」為錯雜之意,意指海中生物種類繁多、異常紛呈。《海錯圖》的作者聶璜,字存,號存庵,浙江杭州府錢塘縣人,生於明末清初。他年輕時習畫於杭州,足跡遍及江蘇、浙江、雲南、貴州、湖北、河南、河北、福建等地,終生未曾入仕。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他彙整資料、親自繪圖,初步完成了這部圖譜的創作。
書中不僅有真實存在的魚、蝦、蟹、貝等海洋生物,還包含許多神秘物種:如兇猛食人的海蜘蛛、頭生雙角的潛牛,以及鱉身人首的「海和尚」等,彷彿一本融合知識與奇想的古代海洋百科全書。
在當時,清廷嚴禁民間船隻擅自出海,閉關鎖國的政策,使清朝逐漸與世界脫節。禁海政策雖有效抑制走私與海盜,卻也阻絕了國際交流的機會。也因此,對於未曾見過這些生物的百姓來說,《海錯圖》中所描繪的海中異獸,常常令人驚懼,彷彿是「海怪」的集體現身。
《海錯圖》最初創作時,排列順序是以「龍蝦冊」為首,其餘三冊為後;進入清宮後,順序被調整為魚虎三冊在前,龍蝦冊為末。全書繪製370餘幅圖像,不僅細緻描繪各類海洋生物,更融合民間傳說與掌故,集藝術性、科學性與歷史文化價值於一身,是中國古代關於海洋生物最重要的圖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