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2025年美國FPFA與台灣製造:出口導向經濟體的碳關稅挑戰

文、圖/金士懿教授

全球關稅挑戰碳戰略思維,金士懿教授提新觀點。(圖/金士懿教授提供)

▲全球關稅挑戰碳戰略思維,金士懿教授提新觀點。(圖/金士懿教授提供)

2023年底,美國共和黨參議員  CassidyU.S. Senators Bill Cassidy, (比爾.卡西迪) and Lindsey Graham (林賽.格雷厄姆) 共同推出的《外國污染費法案》(Foreign Pollution Fee Act, FPFA)無疑預示著美國貿易政策「環境工具化」的新階段。不同於歐盟的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係針對歐盟自定的碳市場價格徵稅,FPFA則直接依據進口產品的碳排放強度課徵「污染費」,本質上是對進口商品「碳密度」進行價值懲罰。這對出口導向、能源結構仍以化石燃料為主的台灣製造業而言,將是川普貿易關稅外的另一挑戰。

台灣製造業的戰略應對。(圖/金士懿教授提供)

▲台灣製造業的戰略應對。(圖/金士懿教授提供)

 
《外國污染費法案》是2024年10月卡西迪於路易斯安那州,能源安全高峰會的關鍵議題 。峰會探討如何保護美國利益免受不公平貿易行為的侵害、路易斯安那州的低污染製造優勢以及天然氣在加強美國地緣政治影響力方面的作用。小組成員包括 Entergy、First Solar、Buzzi UnicemUSA、Orsted 和 Aluminum Technologies 的總裁和執行長、前川普政府官員以及路易斯安那州貿易協會和主要能源和財富 500 強公司的領導人。 卡西迪和格雷厄姆提出了《外國污染費法案》的早期版本,希望在為中國製造業創造公平的競爭環境,並在 2023 年擴大美國的生產,台灣已有太陽能業者呼應產業循環經濟價值,積極規劃前往設立分工廠,平衡碳關稅議題。

《外國污染費法案》得到了許多關鍵產業和倡議利害關係人的支持,包括:鋼鐵製造商協會、美國油井管製造商協會 (USOMA)、波特蘭水泥協會、美國太陽能製造商聯盟 (SEMA)、超低碳太陽能聯盟、美國優先政策研究所、碳去除聯盟、Heirloom、Climeworks、氣候領導委員會、清潔經濟聯盟 (CEC)、工業創新聯盟(I3)、雷尼中心自由計畫、RepublicEN.org、碳升級改造、Ceres、SAFE 戰略工業材料中心、公民氣候遊說團、ElementUSA 和福音派環境網絡。 SEMA聯盟執行董事麥克卡爾曾表示為了讓美國太陽能製造商在公平的競爭環境中勝過中國,任何成功的、長期的太陽能價值鏈回流策略都必須採取措施,以保護美國太陽能產業免受全球產能過剩的影響。值得關注的是 川普總統內閣的幾位官員對《外國污染費法案》表示了強烈支持。因為此法案提出了解決經濟發展、國家安全和環境之間關係的計畫。

Bill Cassidy & Graham 2025年聲明

美國製造商和生產商遵守世界上最清潔、最負責任的生產標準之一。這項立法將充分利用美國在製造業和能源生產方面溫室氣體排放較低的優勢,並追究競爭對手在環境標準方面相對缺乏的責任。“優先考慮清潔能源和負責任的生產將增強美國的競爭力,促進製造業發展,並創造新的就業機會。BCSE期待與國會合作,共同審議這項立法以及其他將在聯邦和國際層面推動美國能源擴張的措施。”

一、美國FPFA政策邏輯與戰略轉變

FPFA是美國「氣候民族主義」的代表性政策之一,其背後有兩個明確戰略目的:一是以環保名義維護本土產業競爭力,二是對中國等高碳排國家進行經濟圍堵。根據該法案草案內容,若某國產品的碳密度高於美國本土標準,將被徵收每噸排放約55美元的費用。課徵結構與金額,基本費率:1.針對特定高碳排產業(如鋼鐵、鋁、水泥、肥料、玻璃、氫氣等)進口產品,計畫徵收15%的基礎關稅。 2.變動費率:若進口產品的碳排放強度高於美國同類產品,若碳排放強度超出10個百分點,則對超出部分的40%徵稅。3.高污染等級:對於碳排放強度極高的產品,設有更高的關稅等級,最高可達210%。此外,來自非市場經濟體或特定關切國家的進口產品,可能面臨最高達四倍的關稅加成。 台灣產業的碳排機制仍需強化,以面對美國碳關稅挑戰。

二、台灣出口導向製造的碳風險

2024年台灣的出口總額約佔國內生產毛額(GDP)的25.7%。其中,對美國的出口達到1,113.7億美元,佔總出口的23.4%。高科技業如半導體、電子零組件雖為出口主力,但其供應鏈中也高度仰賴能源與金屬基礎產業。這些上游產業碳排強度普遍偏高。根據能源局與環保署資料,中鋼碳平均排放強度:約2.1–2.3噸CO₂e / 噸粗鋼(依據中鋼年報與環保署資料), 美國鋼鐵業平均碳排放強度:約1.6–1.8噸CO₂e / 噸粗鋼,碳強度高於美國鋼鐵業平均值約30%至40%,能源是關鍵問題。台灣的水泥業、石化業亦存在相似問題。此外,大多數企業尚未建立完整的碳盤查與足跡管理制度,在碳資料揭露方面難以與美國要求接軌。

三、產業衝擊與應對策略

短期而言,若FPFA正式上路,受衝擊最大的將是鋼鐵、水泥、石化與塑化材料等中上游產業。這些產業碳排密度高、替代空間低,且對美出口佔比不低。「根據IEA (2022) 及WTO (2023) 報告顯示」,一旦課徵碳費,這些產品在美國市場的競爭力恐下滑20%以上,可能導致轉單或減單現象。中長期而言,電子與高科技業也無法倖免。美系品牌如Apple於2020年7月宣布、Google設定於2020年,均已明訂供應鏈於2030年達到產業鏈碳中和目標,若台灣供應商無法提供可信的碳揭露與淨零路徑,恐影響被採購排序。值得注意的是,台積電、鴻海等企業近年積極布局再生能源與科學減碳目標(Science-Based Targets, SBTi),在全球淨零浪潮下相對具備先行優勢。「在風險評估後,我們更應探討這樣的危機中隱含的轉型機會」
四、轉型契機:打造碳競爭力的新定位

金士懿教授表示,面對FPFA所象徵的全球碳貿易秩序轉變,台灣製造業應可主動視為升級契機。政府已加速推動「全產業碳盤查標準化」,建立可追溯與透明的碳足跡平台。其次,應整合國內碳費制度與出口導向產業的國際合規需求,建立「碳平衡機制」(Carbon Adjustment Support),減緩企業初期衝擊。企業除了強化T-REC可再生能源採購或PPA電力購售協議,並導入碳足跡產品標籤,與國際買主共同開發「低碳產品線」外,人才培訓絕對是刻不容緩。

近年有許多業者積極配合政策協助企業培養碳管理人才,除了既有以歐盟規範的發證單位,已有少數單位在川普減緩綠色議題布局關稅議題前,就注重美國碳管理規範發證事宜,如今周刊或台灣「永續社企學院」院長成功大學余政龍博士、OSCAR淨零聯盟祕書長密西根大學陳鼎元博士等推動的半導體或相關美規證照,也都在積極培訓減碳人才。此外,透過跨國碳資訊揭露(如CDP)、ESG評比、人才培訓與供應鏈聯盟,台灣企業可望在未來的綠色貿易體系中,獲得技術與品牌溢價。

五、台灣在應對FPFA下的五大優勢: 

1. 高科技產業比重高,碳密度本就較低。
2. 台積電、鴻海、台達電等領頭企業已導入SBTi科學減碳與再生能源機制,均已率先導入綠電採購(PPA、T-REC)與碳管理制度為供應鏈減碳示範。
 3. 擁有強大的ICT與碳管理技術能力,可提供AI「低碳製造+智慧碳管理」的整體方案,變被動因應為主動輸出。碳管理SaaS、智慧工廠系統、碳盤查AI平台等技術具出口潛力,AI碳管理人才輩出。
 4. 環境與法規制度逐步接軌國際,2023年施行《氣候變遷因應法》,2023年成立台灣碳權交易所( TCX)。台灣企業因應碳關稅與污染費時有較高的政策一致性與準備度。
 5. 台灣廠商在AI伺服器、高階晶片、電動車零組件等與美國在供應鏈上的戰略互補性強。

台灣在應對FPFA中的優勢。(圖/金士懿教授提供)

▲台灣在應對FPFA中的優勢。(圖/金士懿教授提供)

結論

金士懿教授長期關注碳戰略議題,於2023年就已關注民主黨提出的CCA與共和黨提出FPFA的政策變化,並呼籲企業綠色轉型,川普積極的關稅貿易手段,絕對不會因退出氣候峰會而放棄巨大的綠色永續市場,聯合國氣候變遷執行秘書西蒙也曾表示,「美國退出峰會協議,會失去巨額利潤」;川普既然可以推動關稅戰不避諱國際貿易運作既有規則,當然知道歐盟CBAM可能結盟綠色經濟而產生關稅排擠的籌碼,引用川普2025年4月2日簽署的行政命令末尾表述:「這些非關稅壁壘包括技術性貿易壁壘;不科學的衛生與植物檢疫規則;智慧財產權保護不足;抑制國內消費(例如抑制工資);勞工、環境和其他監管標準和保護薄弱;和腐敗。 即使美國和貿易夥伴的關稅稅率相當,這些非關稅壁壘也會導致嚴重的不平衡」。 

雖然FPFA將提高台灣部分高碳密度產品的出口成本,但台灣可藉由高附加價值、高綠電占比與AI碳管理技術打造「碳競爭力」,轉化為供應鏈升級與對美甚至對其他地區發展合作契機。FPFA並非一紙孤立法案,而是美國運用貿易關稅與氣候雙軌政策重新塑造全球供應鏈的新起點。這是台灣邁向「低碳價值鏈中心」的關鍵契機,透過政策協同、產業轉型與技術投資,快速發展企業韌性與潛力,建立台灣在全球供應鏈中的低碳定位與價值。

碳戰略專家金士懿教授。(圖/金士懿教授提供)

▲碳戰略專家金士懿教授。(圖/金士懿教授提供)

外稿
【三立新聞網免責聲明】

本文為「名家專欄」授權文章及圖片,以上言論及圖片不代表本台立場。

#財經重點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