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施春美/台北報導

▲研究發現,生前罹患失智症的人,大腦中累積的塑膠微粒含量,竟然比一般人高出3~6倍。(示意圖/Pixabay)
台灣65歲以上失智症人口已超過35萬人。醫師蕭捷健表示,研究發現,生前罹患失智症的人,大腦中累積的塑膠微粒含量,竟然比一般人高出3~6倍。他表示,日常生活中的嚼口香糖、喝瓶裝水或使用塗層紙杯,就會讓人吃進大量塑膠微粒。「光是每一次開關瓶蓋,瓶蓋和瓶口摩擦就會產生500顆微小的塑膠碎片掉入水中。開關越多次,水中的微粒就越多。」
減重醫師蕭捷健在其臉書表示,一項刊登在《自然醫學》的研究發現,生前罹患失智症的人,其大腦累積的塑膠微粒含量,比健康對照組高出3~6倍,有些案例甚至更高。研究人員使用一種特殊技術,精準量測了腦、肝、腎等器官中的塑膠含量,結果顯示,大腦是塑膠微粒累積濃度最高的器官。
他表示,下列3行為,都會導致吞下塑膠微粒:
1. 咀嚼口香糖: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的研究團隊在美國化學學會2025年會上發表了一項初步研究,研究人員讓受試者咀嚼市面上常見的口香糖後,收集唾液進行分析。結果發現,不論哪種口香糖,在咀嚼的前8分鐘內,大約94%的塑膠微粒會脫落。平均每克口香糖會釋放約100顆。若是口香糖嚼不停的人,一年下來可能不知不覺吃進超過3萬顆的塑膠微粒。
2. 開瓶蓋、喝瓶裝水
光是「打開」和「旋緊」寶特瓶蓋這個簡單動作,就會產生塑膠微粒。一篇發表在《水與健康期刊》的研究指出,每一次開關瓶蓋,瓶蓋和瓶口摩擦大約會產生500顆微小的塑膠碎片掉入水中。開關越多次,水中的微粒就越多。
更驚人的是瓶裝水本身。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團隊的研究顯示,使用超先進的「受激拉曼散射顯微術」,能夠看到非常非常微小的「奈米塑膠」。他們檢測了市售瓶裝水,發現平均每公升水中竟然含有高達約24萬個塑膠顆粒。
3. 塑膠容器/包裝:
盛裝熱飲時,杯子內部的塑膠淋膜可能會釋放微粒。使用塑膠砧板切菜時,刀具會在塑膠砧板上刮下細小的塑膠碎屑,混入食材中。
點擊收看【完整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7g-x8WmhXg
▼「1飲品」慘害7大癌症:大腸癌、肝癌上榜!專家曝「喝酒臉紅」更危險:罹癌+失智風險增!酒後狂喝水:代謝毒素有效嗎?專家曝「2動作」讓肝活起來! (影片來YouTube-祝你健康頻道,若遭移除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