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新聞
0:00 0:00

新聞幕後/他揭開「美國製造」回不來真相 背後竟藏國防危機

財經中心/師瑞德報導

沈榮欽指出,要讓美國再次偉大,美國製造業重振不應只聚焦經濟效益,更應納入戰略與國防考量。(圖/翻攝微博)

▲沈榮欽指出,要讓美國再次偉大,美國製造業重振不應只聚焦經濟效益,更應納入戰略與國防考量。(圖/翻攝微博)

美國能否重拾昔日製造強權的地位?《華爾街日報》日前撰寫了一篇以「How the U.S. Lost Its Place as the World’s Manufacturing Powerhouse」為題的報導,深入探討的重要主題。報導指出,1950年代,美國製造業處於高峰,約有三分之一的民間企業勞工在工廠工作。但到了今日,這一比例已大幅滑落至9.4%,僅剩約1280萬名就業人口,反映出美國產業結構的劇烈轉變。

報導指出,川普總統主張提高進口商品關稅,以刺激美國本土製造業回流。然而多數經濟學家對此方式表示保留,認為關稅可能帶來物價上升、消費能力下滑等副作用,其潛在傷害恐怕超過回流製造所帶來的有限利益。

對此,加拿大約克大學教授沈榮欽表示,這篇報導的內容相當精彩,也大致反映學界主流觀點,但仍有兩個重要層面值得補充與釐清。

沈榮欽指出,第一個被忽略的重點是:「MAGA(Make America Great Again)政策的核心目標,不僅僅出於比較利益與消費型態的考量,更與美國的國防戰略息息相關。」他認為,當前美國的製造能力已難以支撐戰爭需求,而這種軍事工業基礎的弱化,將進一步削弱美國的軍事力量與全球影響力。「這不是純粹的經濟議題,更是國家安全問題,這一點《華爾街日報》未加強調。」沈榮欽強調。

第二,他對目前川普與其經濟顧問Stephen Miran提出的振興製造業政策表示質疑。Miran在其著作《A User’s Guide to Restructuring the Global Trading System》中指出,透過美元貶值與關稅措施可以扶持先進製造業,並強化美國在國際談判中的籌碼,保護智慧財產權。然而,沈榮欽認為這種論述站不住腳。

「Miran認為製造業衰退與強勢美元影響出口有關,但這與實際數據不符。匯率與製造業表現之間的相關性極低,從德國與日本的經驗也可見一斑。」沈榮欽指出。他直言:「雖然製造業回流是MAGA政策的核心,但至今看不出任何真正長期有效的作法。」

回到歷史脈絡,《華爾街日報》分析指出,美國過去之所以能成為世界製造業霸主,並非偶然。20世紀初期,美國率先導入可互換零件技術,開創大規模生產模式;二戰期間,為了滿足龐大的軍需而快速擴充產能,而戰後歐洲與日本重建緩慢,更加鞏固了美國的主導地位。

戰後美國內需強勁,民眾大量購買汽車、家電等耐用品,這些高科技產品多來自戰時軍事技術轉移,促使研發與生產緊密結合。此外,美國自20世紀初普及高中教育,使其工業勞動力素質為當時全球之冠,成為工業崛起的關鍵動力。

然而,自1950年代起,隨著美國人生活富裕化,消費型態逐漸從購買實體商品轉向服務項目。凱斯西儲大學教授Susan Helper表示:「當收入提高,你不會一直買車或冰箱,自然會將支出轉向旅遊、餐飲、醫療等服務領域。」

這種轉變導致製造業就業穩步下降,服務業卻快速擴張。同時,美國國內許多企業也將工廠遷往南方以降低人力成本,進而再外移至亞洲、拉丁美洲等更低薪地區,逐步削弱美國本土製造根基。

到了1980年代,全球鋼鐵市場過剩加劇,美國鋼鐵業重創,而1990年代簽署的《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讓墨西哥商品大量進入美國,更使本土工廠雪上加霜。

真正的劇變來自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哈佛大學教授Gordon Hanson形容:「幾乎是一夜之間,一個勞動成本極低的國家,突然展現龐大的製造產能,徹底改變全球製造業遊戲規則。」

這波劇變被稱為「中國衝擊」(China Shock),對美國中西部與南部的傳統工業城市帶來毀滅性打擊。MIT教授David Autor、蘇黎世大學的David Dorn與Hanson共同研究指出,這種急遽轉變對當地就業市場與社會結構造成長期且深遠的衝擊。

面對這些挑戰,美國選擇轉型發展服務產業。如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服務出口國,2023年在廣告服務領域就出口240億美元,總服務出口已突破1兆美元。然而,這樣的成功背後,仍無法掩蓋製造業就業與戰略價值的流失。

哈佛大學教授Enrico Moretti與Hanson在最新研究中指出,1980年代,美國高薪工作的39%來自製造業,但到2021年只剩下20%;相對地,金融、顧問、法律等專業服務業的高薪比例,則從8%大幅上升至26%。

經濟學家普遍認為,關稅雖可能短期保護部分企業,但整體而言會導致消費成本上升,削弱實質購買力。沈榮欽也強調:「我們不能只想著把每個工廠都搬回美國,關鍵在於挑選具有戰略價值的產業,制定長期結構性政策,這才有可能真正達成重建製造實力的目標。」

沈榮欽總結表示,美國若要重振製造業,不能再依賴過時的保護主義思維,而是要從國防安全、科技創新與產業戰略三個層面出發,才有機會扭轉當前的局勢。

#新聞幕後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直播中LIVE】川普:半導體關稅本周宣布! 美股挫勒等...紐約證交所開盤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