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不具特異性!葉欣眉自爆直腸長「黏膜下腫瘤」醫示警「1情況」快切除

記者簡浩正/台北報導

葉欣眉今提及直腸內發現0.8公分黏膜下腫瘤,目前已手術。(圖/翻攝自葉欣眉IG)

▲葉欣眉今提及直腸內發現0.8公分黏膜下腫瘤,目前已手術。(圖/翻攝自葉欣眉IG)

35歲主持人葉欣眉今(4)日提及「直腸內發現0.8公分黏膜下腫瘤,醫師說可能是『類癌』,已到內湖三總開刀治療」,並感謝醫護人員照顧。對此,醫師表示,黏膜下腫瘤就是在黏膜層以下的細胞發生病變形成的腫瘤的統稱,患者大多數沒有臨床上的症狀,其好發部位最常見在胃部,其次是食道及十二指腸,大腸等,當發現有黏膜下腫瘤時,可使用內視鏡超音波等方式來了解腫瘤性質,以利後續處理。

葉欣眉今日中午在臉書發文,表示「定期健檢竟發現直腸裡有1顆0.8公分黏膜下腫瘤。」讓她晴天霹靂;經轉診到內湖三總,「醫師看內視鏡照片說可能是神經內分泌瘤,所謂『類癌』。因為腫瘤在黏膜下,平常沒有感覺也不會痛,慶幸有定期健檢,照出來已經0.8公分」。

葉欣眉透露,因為腫瘤在黏膜下,平常沒有感覺也不會痛,慶幸有定期檢查才發現異常,醫師用內視鏡切除手術燒掉,不至於造成多餘傷口,「只要腫瘤沒有擴散到淋巴,一切都好處理。」她提及開刀過程一切順利住了五天四夜,剩下的就等看報告,「聽醫師說良性/惡性機率是一半一半。」她並感謝內湖三總胃腸肝膽科楊醫師細心的解說及手術。

根據高雄榮總衛教資訊顯示,一般民眾所熟悉的胃癌或大腸癌,皆發源於消化道的最表層,稱為黏膜細胞層。這些惡性腫瘤不論是早期或晚期的病灶,都可在內視鏡下直接觀察到並進行切片及病理檢驗。然而消化道還另存在一些少見的腫瘤,並非發源於黏膜細胞層,而是從消化道的較深層細胞長出來的,統稱為黏膜下腫瘤(subepithelial tumors)。一般內視鏡檢查只能看到表面的黏膜層,這些藏在深層的黏膜下腫瘤其形態是無法被直接看到的。但隨著腫瘤的體積變大,覆蓋其上的表面黏膜層會被頂起來,這時內視鏡下就會看到原本平整光滑的黏膜有不正常的隆起,間接懷疑底下有病灶。

胃腸科醫師陳彥樺說明,黏膜下腫瘤通常是在接受消化道內視鏡檢查時意外發現的,患者大多數沒有臨床上的症狀。它們所造成臨床上的症狀通常也不具特異性,例如腹痛、消化道出血、腸阻塞、膽胰道阻塞等,視腫瘤的大小與發生的位置而定。這些黏膜下的病灶有一部分是良性的,例如囊腫、異位性胰組織、淋巴血管瘤、脂肪瘤;屬於惡性或是有可能變成惡性包括胃腸間質瘤、類瘤、平滑肌肉瘤、淋巴瘤、神經鞘瘤等。

目前對於黏膜下腫瘤的處理原則,對於小於2公分的病灶建議每年接受內視鏡追蹤,大於2公分的病灶則建議接受內視鏡超音波檢查。若確定惡性或惡性潛力高的病灶,宜接受內視鏡或手術切除。

而東元醫院的衛教資訊也寫到,黏膜下腫瘤就是在黏膜層以下的細胞發生病變形成的腫瘤的統稱,其好發部位最常見在胃部,其次是食道及十二指腸,大腸較少見。黏膜下腫瘤有可能是因為胃或大腸鄰近的內臟器官壓迫形成的隆起。例如肝臟水泡或脾臟壓迫到胃或腸子,造成胃腸道內部呈現一局部突起,這種情形是不需要處理的。當發現有黏膜下腫瘤時,可進一步使用內視鏡超音波(EUS)合併細針穿刺抽吸(EUS-FNA)來了解腫瘤的性質,以利後續的處理方式。

#《祝你健康》健康知識報你知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