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中心/師瑞德報導

▲川普再掀關稅戰,貿易局勢面臨洗牌重組,專家預警背後可能藏有綁定措施。(圖/資料照片)
美國川普政府日前再度拋出關稅政策,引發全球關注。根據關注國際經濟與貿易議題的專欄作者「國際之男 - Man lives in offshore」分析指出,多數台灣人在得知美國對台灣晶片課徵32%關稅時,第一反應往往不是震驚,而是驚訝地發現台灣竟然也對美國商品課徵了高達64%的關稅。這樣的關稅結構,顯示出台灣本身也有不小的關稅壁壘,而這些制度設計將在新一輪國際貿易變局中被全面檢視。
國際之男進一步指出,舉例來說,一台在美國售價約5萬美元的賓士GLC,在台灣卻要價超過270萬元,即便賓士並非美國車系,但從價格差異就可看出台灣關稅結構對於進口車的壓力之大,更遑論美系車款,早在台灣市場中難以立足。對於這波關稅政策的變化,他認為,重點不僅僅是「被課了多少稅」,而是這樣的政策會對全球產業鏈、就業市場,甚至個人投資組合造成怎樣的連鎖反應。
在學理層面,國際之男認為,關稅政策很難真正如推行者預期,帶來稅收利益或本國就業回流。原因在於市場參與者,無論是生產商還是消費者,最終都會透過價格機制來調節自己的行為。他舉例指出,若美國對台積電出口的晶片加徵30%關稅,以一支售價4萬元、晶片成本佔1成的iPhone來計算,增加的1,200元成本,不可能全由台積電吸收。這時候,就是產業議價能力的比拼。假設台積電與Apple的議價能力各佔一半,那麼雙方各自承擔600元,但Apple也不可能輕易吞下這筆成本,最終仍會反映在產品售價上,由消費者共同承擔。
然而,價格分配或許可以協商,但商品的「數量」幾乎可以確定是下降的。國際之男大膽預言,川普所主導的關稅政策,最不可能實現的結果就是「美國本土就業大幅增加」,因為交易量下降,勞動力需求勢必跟著萎縮。
他還提及知名財經作家、《大賣空》作者Michael Lewis的另一部作品《Boomerang》,雖然書名被譯為《自食惡果》,但「迴力鏢」才是真正的寓意。Lewis當年諷刺歐洲國家的財稅政策最終傷害自己,國際之男認為,與其說稅制是迴力鏢,不如說關稅才是那種「飛不遠就會砸到自己臉」的真迴力鏢。
在實務操作與國際政治層面,國際之男也分析道,既然連經濟學初學者都能理解關稅的負面效果,那麼川普政府是否真的無知?他認為這種想法太過天真,事實上,川普團隊早已對這些政策效果進行過兵棋推演。他主張,關稅其實是一種國際政治操作工具,其目的並非讓製造業回流,而是作為區分國際陣營的起手式。
在此,他預言,美國將不只是單一動作地課徵高關稅,隨之而來的,會是「最惠國待遇」等形式的綁定措施。他指出,這些政策將會以「棒子加胡蘿蔔」的形式出現,例如:「既然你被課了XX%關稅,那現在有一個限時優惠方案,只要你加入『大川普共榮經濟圈』,關稅可以延後兩年、再分階段實施。」這樣的安排,目的在於誘導國家選邊站,擺脫模糊地帶。
這樣的國際陣營將階級分明,第一層是如加拿大、墨西哥這些本就與美國地緣相連的核心盟友;第二層則是那些不願選邊、想保持中立的國際代工國,若想保持清靜,就得提出足夠證明自己效忠美方的條件;而最外層,便是與中國靠攏的對立國家,對他們而言,想要進入美國市場,只能選擇繳納高額關稅。
國際之男直言,這場關稅戰的真正意圖,不在於讓那些已近荒廢的美國製造城鎮重生,而是透過重新劃分國際政治與經濟權力結構,確立美國在全球體系中的主導地位。當美國的霸權確立後,其發行公債與操作資本市場的自由度,也將大幅提升。
當然,川普這套策略並非毫無風險。他提醒,歷史上1930年的司穆特-霍利關稅法就是一個前車之鑑,當時的保護主義政策最終引爆了美國史上最長的大蕭條。國際之男指出,這套策略的前提,是美國必須確保第一與第二層盟友足夠多、第三層對手足夠少且弱。而現在的中國,正處於製造力下滑、內需疲軟的階段,對川普而言,若要劃清界線,時機已然成熟。
他也鼓勵讀者觀察出口業者的選擇:「若你身邊有人做出口生意,你可以問問他們:現在你的商品是想賣美國,還是中國?」答案往往清晰。而這與2010至2015年時期的「西進熱潮」相比,已是天差地別。
但話鋒一轉,國際之男提醒,對川普而言,最大的挑戰仍在於短期內對美國本土的衝擊,包括製造業動能下降、內需消費緊縮,甚至牽動整個資本與金融市場的不確定性。他語帶諷刺地表示,如果你是執政者,你會希望美股從2萬4千點跌到1萬點,還是從萬點直接腰斬?
他強調,過去幾年全球市場累積的榮景,對於那些認真儲蓄投資的人來說,尚有餘裕面對未來的波動;至於那些在台積電1,100元時才追高買進的投資人,他則幽默地建議:「去訂份我的電子報吧…欸,不是業配啦!繼續努力存錢總沒錯。」
他最後預告,今年某個時間點將會迎來「現金為王」的時刻,雖然尚未到來,但動盪的開端,已悄然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