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施春美/台北報導

▲研究發現,腹部肥胖不只會讓褲頭變緊,還可能導致身體的慢性痠痛。(示意圖/pixabay)
身體痠痛常讓人聯想到人體老化或運動扭傷,但一項研究發現,腹部肥胖不只會讓褲頭變緊,還可能導致身體的慢性痠痛,而且腹部脂肪越多,慢性疼痛的部位越多,這兩者的相關性在女性身上尤其明顯。
復健科醫師王思恒在其臉書粉專「一分鐘健身教室」表示,一項來自英國生物樣本庫(UK Biobank)的最新大型研究顯示,腹部脂肪就是內臟脂肪,還可能和人的慢性痠痛有關。
研究團隊利用MRI(磁振造影)精密量測腹部脂肪,包括2種脂肪:一為藏在器官周圍的內臟脂肪,是對健康危害最大的壞脂肪。一為皮膚下的皮下脂肪,雖然也煩人,但相對沒那麼嚴重。
研究人員比對3萬2409位中年男女的慢性肌肉骨骼疼痛部位,包括頸部、肩膀、背部、髖關節、膝蓋,及全身疼痛情形。研究發現,不論男女,腹部脂肪越多,身上慢性痠痛的部位就越多。而這個關聯在女性身上更明顯。
至於原因,王思恒表示,包括物理壓力與慢性發炎。物理壓力為體重越重,關節與筋膜承受的重量就越多,例如膝蓋退化、足底筋膜炎,都與體重相關。慢性發炎則是因為儲藏於內臟周圍的脂肪會造慢性發炎,損害全身器官。「所以,即使是不承受體重的關節如手肘、肩膀、手指,也常因為肥胖而疼痛。」
對於經常痠痛者,他建議2招可改善,一為減肥治百病,二為多動才不會酸痛。臨床上,整天坐著不動的人抱怨全身酸,或是活動一下就閃到腰,這不是因為「用太多」,而是「根本沒在用」。
他表示,運動是對抗慢性發炎的關鍵,能保護軟骨、筋膜不受發炎物質的損害。運動還能強健肌肉,鍛鍊身體的抗壓性,讓人不容易鐵腿。他並建議,怕痠痛的人更應循序漸進地動,從溫和的運動,推進到高強度大重量的訓練,才能從痠痛的惡性循環中跳脫出來。
點擊收看【完整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TF2AcA1Tlo
▼「1類致癌物」喝水排毒:沒用?!顏宗海曝「吃錯調味料」:恐比致癌物更毒!譚敦慈大讚「多吃天然2物」:助於肝臟排毒 「關鍵2招」:揪出"化學假醬油"(影片來YouTube-祝你健康頻道,若遭移除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