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非營利勞權團體「透明組織」(Transparentem)近日發布台灣紡織業雇用移工情形調查報告,揭露紡織業移工普遍面臨買工費等潛在強迫勞動問題,勞動部長洪申翰回應,對於報告所揭露的強迫勞動情事,勞動部會「嚴查嚴辦」。

▲勞動部長洪申翰回應,對於報告所揭露的強迫勞動情事,勞動部會「嚴查嚴辦」。(圖/翻攝自洪申翰臉書)
「透明組織」今年2月發佈「抽絲剝繭——臺灣紡織產業的勞動剝削問題」,並於3月6日舉辦線上發表會,與會人員包括被點名的紡織業者、部分品牌代表、勞動力發展署人員、以及桃園群眾服務協會和美國「公平勞動協會」(Fair Labor Association)代表。
該組織於2022年及2023年間,訪談90多名越南、菲律賓、印尼及泰國移工,這些移工受僱於9家台灣紡織業者,向Adidas、Patagonia、Nike、H&M、Lululemon等數十個國際知名服裝品牌提供原料。
調查結果發現多項侵害移工勞動權益之證據,包括收取仲介費(俗稱買工費)、服務費、防止「逃跑」的押金500至1000美元不等、扣留身分文件、執行宵禁、恐嚇與威脅、欺騙等。
報告指出,9家被調查的紡織業者都有移工被迫繳交買工費,其中4家紡織業者威脅移工若不續約,就等著失業被遣送回國。
透明組織主張,雖然仲介費是由移工母國的人力仲介公司收取,台灣的雇主不該讓員工負擔這筆費用,因此,去年3月也建議各品牌要求台灣供應商補償現任和已離職員工繳交的仲介費。然而,截至今年2月份,僅2家廠商補償部分員工仲介費、僅1家廠商退還部分員工1000美元押金。
上述行為都符合國際勞工組織(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ILO)所定義的強迫勞動指標,根據國際勞工組織定義,只要有一項符合,就代表該工作場所可能存在強迫勞動。
此外,調查發現,5家業者曾因為移工遲到或是使用手機等輕微違規事項而遭苛扣薪水,這已構成聯合國毒品和犯罪問題辦公室人口販運指標。
報告指出,透明組織聯絡了9家業者下游的47家國際知名品牌,其中大部分都已和被點名的供應商開會,並制定「矯正計畫」(corrective action plan),要求他們處理報告指出的勞動問題,而大部分品牌也都採取某種程度的改善措施。
其中,Patagonia和以生產拉鍊扣件聞名的YKK等十幾家業者甚至主動串聯其他品牌,與台灣的供應商開會討論矯正計畫的內容。
YKK亞洲總部法務長阿部友輝(Yuki Abe)告訴中央社,公司去年初收到透明組織的調查後就立即與其在台供應商國紡企業聯絡,並展開稽核作業,求證調查內容,結果發現「潛在剝削和侵害移工人權行為」。
阿部指出,目前已委託外部審計員計算需要退還移工多少費用,同時與國紡討論要如何執行「雇主付費原則」(Employer Pays Principle),讓移工不必再花錢買工作。
Patagonia告訴中央社,品牌去年初接到報告,即與每一位供應商共同制定改善行動計畫,「最終目標是徹底消除工人要負擔招募費用」,並確保其享有安全、尊嚴的工作環境。
Patagonia還指出,品牌制定了一套全面且嚴謹的移工就業標準,明確界定最佳實踐準則,並持續與供應商溝通和合作,不斷提升和落實這些標準,「我們已明確向供應商傳達我們在保護移工權益的堅定期望和要求」。
Patagonia的其中一間供應商表示,每週會和中華民國紡織業拓展會與美國服裝鞋類協會(AAFA)開線上會議,討論矯正計畫的細節,但不願評論細節。
對於透明組織調查報告,勞動部長洪申翰回應:「雇主或仲介對移工有違規收取買工費、不當管理、超收費用或苛扣薪資,或有扣留重要文件、限制人身自由等人口販運情事,勞動部會嚴查嚴辦。」
洪申翰指出,近年各國政府及國際品牌非常重視供應鏈的強迫勞動問題,勞動部也站在守護勞權立場,提出多項措施,積極面對強迫勞動的問題,包括建置有四國語言介面的「移工網路線上申辦與查詢下載系統」,讓移工能自行查詢與下載個人聘僱許可及轉換雇主許可函文,並確認本次在台工作的雇主、許可工作內容、期間、地點或轉換雇主期間等相關資訊,避免不肖人士扣留移工重要文件勒索買工費。
此外,勞動部在彰化、桃園設置有雙語諮詢與媒合人員的「雇主聘僱移工轉換服務中心」,讓移工毋須仲介,可自行辦理相關轉換事宜,雙語服務人員會協助移工預約媒合會議,主動提供通譯諮詢、資訊協助及媒合服務。
洪申翰提醒移工,若遇到無故扣薪、扣留身分證明文件、限制人身自由等狀況,移工皆可撥打1955免付費多國語言申訴專線,勞動部將轉請地方政府進行查處。
然而,桃園市群眾服務協會移工政策處主任汪英達指出,勞動部長的回應未提到國際勞動組織的「公平聘僱」原則,他對此感到失望。
汪英達說明,公平聘僱,意即移工不必支付任何聘僱相關費用,這已經是國際趨勢,台灣法律雖規定仲介不得向移工收取買工費,但由國外收取的仲介費,已在國內造成債務拘束這個非常普遍的強迫勞動問題。
他續指,雇主比移工更有籌碼討價還價,可以要求仲介列出費用清單,更進一步,品牌商也應該要分攤費用,而不是讓供應商負擔,這才是真正「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