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永續新聞網
瑞典林雪平大學(Linköping University)的研究團隊近日開發出一種全新型態的柔性電池技術,其最大特點是能夠像牙膏一樣擠出並塑形成各種形狀。這種軟膠狀的電池材料能夠應用於3D列印,使電池可根據設備需求自由定型,為可穿戴設備、醫療器材、智慧紡織品甚至仿生機器人等領域帶來顛覆性的設計可能性。

▲以木質素為核心的電化學流體電池,為可穿戴、智慧醫療與仿生機器人開啟全新能源設計時代。(圖/永續新聞網)
此電池的關鍵材料之一是木質素(lignin),這是造紙產業的副產物,原本多被視為廢棄物。研究人員將木質素結合導電性共軛高分子,形成一種名為「電化學流體」(electrofluid)的材料,具備優良的導電性能與機械彈性。這種設計不僅避開了傳統電池中常見的稀有金屬與高污染原料,也讓原本難以循環利用的工業副產物轉化為高價值的能源儲存材料。
研究團隊指出,這款原型電池能夠拉伸至原長度的兩倍,並在超過500次充放電循環下保持穩定效能。目前電池電壓約為0.9伏特,尚不適合高耗能裝置,但對於低功率感測器、醫療貼片等應用已具實用潛力。下一步的研究目標是透過化學改性提升電壓與能量密度,擴大應用範圍。
這種柔性電池的潛在應用極為廣泛。在智慧醫療領域,它可整合於植入式裝置或智慧繃帶,提升病患的佩戴舒適性;於可穿戴設備中,則可設計出更輕巧流線的產品;而在仿生機器人與軟體機械系統中,電池能直接嵌入關節與外殼之中,實現自供電式的結構整合。
此外,這項技術也為智能紡織品與物聯網(IoT)裝置提供創新的能源解決方案。電池可直接列印於布料或塑料表面,構築分布式的微型電力系統,支援長時間低功耗運作。
除了應用潛力外,這項發明在永續發展面向亦具重大意義。傳統鋰電池倚賴鋰、鈷等稀有金屬,不僅價格昂貴,其開採與製造過程更對環境與社區造成巨大壓力。相較之下,這種木質素基礎的柔性電池材料來源豐富、成本低廉,且可符合循環經濟原則,成為未來低碳轉型的重要支柱之一。
透過將林業與造紙業的副產品升級為能源材料,這項技術展現出資源再利用的高度價值。同時,它也象徵著能源設計的進化方向——從剛硬的機能性載具,邁向可被編織、列印、拉伸甚至「設計」的能量單元。
雖然目前仍需進一步提升性能與量產可行性,但這項技術的出現已為下一代能源載具提供了清晰的藍圖。它不僅挑戰傳統對電池形狀與使用方式的想像,也將「電池即材料」的概念具體化,為設計師與工程師開啟一個全新的創作維度。
這項研究成果已於近期發表在《Science Advances》期刊,標題為《Make it flow from solid to liquid: Redox-active electrofluid for intrinsically stretchable batteries》。未來研究團隊將持續優化電池結構,探索更多可擴展的應用場景,推動這項創新邁向實際商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