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近日有一名林小姐帶著4歲的兒子到兒童牙醫就診,看診結束後,孩童臉頰二側出現紅腫捉痕,兒童牙醫診所拿出學術報告解釋,因為怕小孩亂動,所以才會用手摀住嘴巴,表示完全依照正常程序,但林小姐無法接受,打算提出告訴。對此,長期與兒童牙醫合作的麻醉科醫師有話要說。

圖/Partha S. Sahana, C.C. licence
「姑且不論臉上抓痕何來,『以手遮嘴』是屬於兒童牙科醫師行為治療的一種方式,在其相關教科書都有著墨」。長期與兒童牙醫師共事的前林口長庚麻醉科醫師蘇百川,今(16)日在臉書上說明,近年來,由於家長意識高漲,過去一些診間的行為治療方式,特別是負向的行為治療方式,會被家長質疑,但卻沒有學理上的疑慮。
蘇百川醫師解釋,兒童牙醫行為治療方式包含正向的「解說-展示-操作Tell-Show-Do」、「正像鼓勵」,及負向的方式,包含「以手遮嘴Hand Over Mouth」、「聲音阻嚇voice control」 、「隔離父母separation」、「束縛板papoose board」等,「其目的都是為了讓兒童能夠配合看牙,使相關牙齒治療能順利進行」。

圖/雷米 杜, C.C. licence
為了降低兒童在看牙過程中的不適,臨床上也衍生出「兒童舒眠看牙」,讓孩童可以在睡眠的狀況下,完成所有治療,減少兒童對於看牙的恐懼感,也可以避免兒童因害怕看牙而掙扎,不小心被器械戳傷。該麻醉方式與傳統全身麻醉不同,因此家長可以不用擔心,過程中,小孩依然可以自主呼吸,術後恢復時間也不長。
然而,目前在台灣,該臨床方法還在起步階段,懂得操作的只有少數有經驗的麻醉科醫師。想讓小孩不再害怕看牙的家長,可能要再耐心等候幾年了!(整理:實習編輯周欣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