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聲量看政治
【鄭正鈐翻車,國民黨自爆:越南移工讓國民黨再次自斷手腳】

▼▲凱道見大群越南移工,頭戴「鄭正鈐帽」。(圖/翻攝自「偉大領袖XIJINPIG」YouTube)

趨勢分析:罷免聲量逆襲,泛綠碾壓泛藍
從4月18日至4月27日的YouTube聲量數據可以清楚看出,原本鄭正鈐團隊依靠國民黨動員,在影片數量與觀看數上維持小幅優勢。但隨著4月26日凱道集會「越南移工充場醜聞」爆發,局勢瞬間翻轉。
泛綠陣營在影片數量上快速暴衝,觀看數與單片關注度同步飆升,且遠超國民黨原本部署的聲量規模。即便國民黨於4/26當天試圖以直播搶救局面,仍難以抵擋罷免方聲勢外溢,證明一個事實,動員假象無法對抗民意真實。




▲鄭正鈐翻車,國民黨自爆:越南移工讓國民黨再次自斷手腳。(圖/翻攝自聲量看政治粉專)
結構問題:國民黨的動員依賴與組織僵化
此次事件暴露了國民黨結構性危機:
1. 假動員成常態
國民黨長期仰賴地方組織、利益交換與臨時動員維持場面,卻無法培養真正的社會支持。當動員手法被揭穿,不僅毀損現場正當性,更連帶侵蝕泛藍基層對黨的信任感。
2. 對社會變遷的遲鈍反應
面對選民年輕化、媒體碎片化的現實,國民黨仍採用舊式「數大便是美」邏輯,無視現代輿論戰已轉向「事件掌控」與「情緒共振」。此次罷免聲量成功翻轉,即是民意新世代的反撲。
3. 地方系統的掏空與反噬
越南移工充場,表面是操作失誤,本質是地方派系為了交差、造假成性,揭開國民黨地方組織早已失去真正社會滲透力,只剩利益導向的空殼。
群眾心理:失控的反感與加速動員
在社會心理層次上,越南移工充場事件觸發了廣泛的群體憤怒與被背叛感。泛綠支持者感到憤怒,認為國民黨不僅對內部誠信失守,且蔑視民主程序。原本冷感的群體(泛白)雖未大規模介入,但也出現輕微轉向罷免方的跡象。
泛藍支持者內部則出現焦慮與無力感,直播觀看數雖短暫回升,但未能形成有效的防禦聲浪。罷免方聲量逆襲並非單純運氣,而是不滿情緒被召喚,與輿論譁然自然演變的結果。
政治經濟分析:假動員的資源浪費與代價
此次凱道動員顯示出,國民黨將大量組織、財力、人力投入一場「看似成功、實則崩毀」的集會,但換來的不是支持率回升,而是更深層的社會撻伐。
從政治經濟學角度,這種動員邏輯產生的效益比甚至為負值,一方面投入成本(租車、補貼、宣傳)巨大。二方面,產出回報(民意支持)反向暴跌。第三,長期損害(信任崩壞、組織內耗)無法估量。國民黨不僅輸了這場集會,更賠上了自己最後一點社會信用資本。
未來推演:罷免動能擴散,國民黨將更形孤立
按照目前聲量趨勢推測,若無強力止血措施,鄭正鈐罷免案將進入「自燃式成長」階段。泛綠將持續透過網路、街頭、媒體三線同步擴散「鄭正鈐=假動員代名詞」的負面形象。
國民黨在中南部基層可能出現「棄守」現象,地方政治人物為自保而切割或冷處理罷免議題。民眾黨的新竹地方勢力與中間選民若被有效拉攏,將進一步壓縮國民黨防線,使罷免過二階門檻成為可預期結果。
若國民黨不正視此一體制性問題,而只想用傳統公關、補破網方式處理,最終恐怕不只是鄭正鈐一人被罷免,而是國民黨在整體社會結構中的立足點將進一步崩解。
結論
越南移工充場,不只是一次活動瑕疵,而是國民黨權力結構病變的冰山一角。在這場反制罷免的集會中,真正被罷免的,或許是國民黨對自己尚存的一點社會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