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聽新聞
0:00 0:00

藝術療癒新篇章!黃韶琴、徐淑婷推動「心腦合一」跨界行動

生活中心/黃柏元報導

當藝術與醫療相遇,能否激盪出嶄新的療癒可能?台灣藝術家黃韶琴與精神科醫師徐淑婷,近期展開一場跨界對話,探討藝術在精神醫療領域中的深層作用,並以「心腦合一」為核心理念,推動藝術作為療癒媒介的社會實踐。

黃韶琴與徐淑婷醫師跨域合作,以創作與臨床的交會實踐藝術醫療。(圖/黃韶琴提供)

▲黃韶琴與徐淑婷醫師跨域合作,以創作與臨床的交會實踐藝術醫療。(圖/黃韶琴提供)

根據國際媒體《The Icons》艾肯氏名人誌以及法國多家媒體報導,曾經歷思覺失調症長達十年的黃韶琴,將個人復原過程化作創作動能。疾病帶來的語言遲滯、情緒失控與身心錯位,讓她一度質疑自身作為藝術家的存在意義。然而,她選擇不離開畫布,透過最原始的塗鴉與直覺性的創作,重新認識自己,並逐步找回心與腦的連結。黃韶琴指出:「畫畫不再是為了作品完成,而是陪伴自己,確認我依然愛著創作。」

黃韶琴用最原始的線條重啟與情緒、記憶、身體的連結,讓畫筆再次成為生命的延伸。(圖/黃韶琴提供)

▲黃韶琴用最原始的線條重啟與情緒、記憶、身體的連結,讓畫筆再次成為生命的延伸。(圖/黃韶琴提供)

徐淑婷醫師長年致力於思覺失調症的照護與社區復元工作,她強調,精神醫療的本質不在於單向治療,而是在人與人之間建立理解與同理。當她接觸到黃韶琴的案例時,看到的不是疾病標籤下的病人,而是一位渴望表達、重新連結生命力的創作者。「治療的意義,是讓一個人重新感受到自己『還能喜歡一些事物』,那是真正的復原開始。」徐淑婷表示。

黃韶琴以畫筆描繪身心錯位與重構的歷程,將情緒、神經與感知轉化為一場視覺對話,呈現「心腦合一」的療癒力量。(圖/黃韶琴提供)

▲黃韶琴以畫筆描繪身心錯位與重構的歷程,將情緒、神經與感知轉化為一場視覺對話,呈現「心腦合一」的療癒力量。(圖/黃韶琴提供)

在兩人的交流中,藝術不再只是輔助療法的點綴,而是一種核心生存機制。黃韶琴以繪畫直覺地捕捉神經斷裂與修復的過程,將心腦重整的微妙變化具象化。徐淑婷則從精神醫學角度解析,藝術能穿越語言與邏輯的門檻,直接觸及情感深層,是臨床上不可或缺的療癒力量。儘管在台灣,藝術治療尚未普遍被納入主流醫療體系,但黃、徐兩人相信,個案的真實經驗與創作力量,正逐步撼動現有框架。黃韶琴表示:「藝術不是止痛藥,而是慢慢滲透、讓人重新連結自我的能量。」她也長期關注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並致力於推動藝術作為普及化療癒途徑的一部分。

這場跨界對話,並非誰說服誰,而是一場信任與理解的交換。藝術家學習理解醫學語言背後的善意,醫師則看見藝術表達中難以被量化卻無比真實的力量。未來,黃韶琴與徐淑婷也期盼,透過創作、展覽與推廣活動,讓更多人接觸到「醫學藝術」的潛力,不僅治癒個人,更喚醒社會對健康與復原定義的重新思考。「真正的療癒,不是擦去病名,而是即使破碎,仍能完整地活著。」黃韶琴說。這也是她與徐淑婷共同相信的信念,讓每個生命,即使歷經傷痛,也能重新被理解、被陪伴,並且,被深深地愛著。

#藝術家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