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CTWANT

▲美國唯一具備生產力的稀土礦業公司宣布,將停止向中國出口稀土原料。(示意圖/達志/美聯社)
隨著中國宣布對美國產品加徵高達125%的報復性關稅政策,美國唯一具備生產力的稀土礦業公司MP材料公司(MP Materials)最近宣布,將停止向中國出口稀土原料,並稱此舉對公司收入影響重大。消息一出,MP公司股價隨即下跌近5%。
綜合外媒報導,MP材料公司在聲明中指出,「在125%關稅下出售我們的關鍵礦產資源,既不具商業理性,也不符合美國的國家利益。」該公司長期以來仰賴中國合作夥伴,包括中國盛和資源控股公司(Shenghe Resources),將位於加州山嶺隘口(Mountain Pass)的稀土礦石精煉成品。雖然目前有近半數稀土精礦已能在美國加州境內自行加工,但仍有大量依賴中國。
中國的報復性關稅政策,也對美國其他稀土公司造成衝擊,包括USA Rare Earth、NioCorp與Ucore等公司,股價均出現不同程度下跌。MP材料公司表示,雖然已暫停對中國出口稀土,但會繼續開採並儲存稀土原料,同時加快擴展在美國加州的加工能力。該公司也正於德州興建一座稀土磁鐵(Rare-earth magnet)生產工廠,目標是供應電動車與其他高科技設備,減少對中國供應鏈的依賴。
據了解,稀土金屬為17種元素的集合,包括鑭(Lanthanum)、鈰(Cerium)、鐠(Praseodymium)、釹(Neodymium)、鉕(Promethium)、釤(Samarium)、銪(Europium)、釓(Gadolinium)、鋱(Terbium)、鏑(Dysprosium)、鈥(Holmium)、鉺(Erbium)、銩(Thulium)、鐿(Ytterbium)、鐿(Ytterbium)、鎦(Lutetium)、鈧(Scandium),被廣泛應用於電動車馬達、智慧型手機、風力發電機與軍事裝備。儘管名稱為「稀土(rare-earth)」,但實際上,這些元素在地殼中的含量並不算低,真正困難的是提煉過程繁複、耗費高且具環境汙染風險。
中國目前掌握全球稀土供應鏈主導權。據國際能源總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IEA)資料,中國不僅生產全球61%的稀土礦物,更控制高達92%的稀土加工能力。4月4日,中國正式祭出新一輪出口限制,要求針對7種重稀土元素,包括鋱、鐿、鏑、釓、鑥、釤、鈧及其相關產品(例如磁鐵),出口者必須事先申請許可。
另一方面,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則於本周下令調查所有關鍵礦物(critical minerals)進口是否危及國安與供應鏈韌性。川普強調,美國不能再依賴中國掌控的稀土產業鏈。
儘管美國在冷戰時期曾經具備完整的稀土供應鏈,但在1990年代後逐漸被中國低價供應鏈擠出市場。如今,美國正在努力重建市場優勢,包括透過國防部出資4.39億美元(約新台幣142.8億元)協助重啟國內供應鏈,並以2027年為目標,建立可供應軍方所需的完整產業鏈。
然而,此一過程充滿挑戰。例如,USA Rare Earth公司正在德州興建磁鐵廠,雖擁有豐富礦藏,但目前仍缺乏完善的加工技術;NioCorp公司則持續努力籌措資金,期望在內布拉斯加州建構一座開採鈮(niobium)、釩(scandium)、鈦(titanium)及多種稀土元素的新礦。
面對中國出口限制的直接影響,多家歐美企業表示,稀土磁鐵出貨遭中國卡關,部分貨物已被迫暫停運輸。負責出口許可的中國單位尚未釐清所有細節,導致市場一度陷入混亂。
儘管美國目前正在全力補足缺口,專家普遍認為,短期內難以全面擺脫中國壟斷。業者之一的Phoenix Tailings公司,雖然強調「零排放、零廢料」的稀土提煉技術,但年產量仍不及全球需求的十分之一,距離全面供應尚有一段路。如今對於依賴這些原料的美國軍工、電動車與電子產業而言,當前的情勢無疑是一場產業與戰略的雙重挑戰。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