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鴻典/台北報導
歌手Tank近日表示已成功在中國接受心臟和肝臟同期移植,並特別強調感謝祖國,引發外界討論器官來源。對此,衛福部次長林靜儀12日發文,她搜尋期刊真的有看到2023年中國學者投稿,讓極低體重早產兒捐贈腎臟的個案,讓她2天的時間都深感震驚與困惑;重症名醫陳志金今(13)天也發文指出,早產兒的腎臟這麼小,真的可以捐給成人嗎?這個不是傳言,而是事實,是已經發表在國際醫學期刊的「案例」。他也透露,打這篇文章的時候,心情真的是無比沈重。

▲近期「早產兒當器官來源」議題引發熱議。(示意圖/PIXABAY)
陳志金醫師今(13)天上午在臉書發文寫下,某藝人自中國移植「心肝」被中國媒體以此為成就大肆報導;引起台灣不少人對於中國「高度發展」、「領先全球」的器官移植議題的關注,有些討論故意混淆視聽,讓民眾也對台灣的器官移植產生疑慮,他提到,請大家放心,這幾天討論的爭議,是在討論「中國的情況」,與台灣無關,也請不要影響台灣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器官捐贈風氣、讓有意促成大愛的人產生疑慮。
陳志金醫師說,某藝人是否運氣這麼好,可以同時獲得「心肝」移植,不在此篇的討論範圍,我們今天要討論的議題是:「早產兒捐腎給成人」;早產兒的腎臟這麼小,真的可以捐給成人嗎?這個不是傳言,而是事實,是已經發表在國際醫學期刊的「案例」。就是2023年這篇,極低體重29週早產兒「捐腎」給成年人的論文,近日引發廣泛討論。該期刊應該會發現,怎麼近日這麼多台灣人下載來閱讀?
陳志金醫師說明,論文的標題強調的是「最低體重和年紀」的器官捐贈者,似乎把這個視為一項醫療上的重大「突破」或「成就」;而目前在台灣大家討論的是:這當中有沒有倫理的問題?有沒有非自願的問題?有沒有牽涉到買賣的問題?是否是計劃性、系統性的進行?早產兒是否有受到極積的搶救?
陳志金醫師進一步指出,兩名大約29週的早產兒,體重都還不到1.2公斤;兩例都不是「腦死」後的捐贈,而是在「撤除維生」後「心跳停止」後的捐贈,「被宣告」「無法救治」。父母在嬰兒出生2-3天、就「接受撤除維生」,是的,論文中寫的是「接受」而非「要求」,這表示,是「被動」的「接受建議」嗎?有沒受到什麼壓力呢?
陳志金醫師還說,第一例早產兒的兩顆腎臟加起來,才24克,捐給一位75公斤的「34歲」、「沒接受過洗腎」的年輕女性;第二例早產兒的兩顆腎臟加起來,才27克,捐給一位46公斤 「25歲」、洗腎六年的年輕女性,他直言,這樣的情況對於台灣的醫療來說,是「非常無法想像」的事。
陳志金醫師列出:
1.在現代新生兒加護病房照顧之下,29週的早產兒,是有很高的機率可以健康長大的。既使是病情很不樂觀,對於「滿心期待新生命到來」的父母來說,「放手是很困難」的事,通常就是「救到底」。能夠在出生不到3天,就做出這麼艱難的決定,到底是不是有人「故意引導」?還是中國的生命教育,讓父母就這麼的「聽天由命」?抑或父母無法負擔繼續治療的費用,不得不做這樣的選擇?在3天內,就果斷的決定。也因為他們快速的決定,腎臟沒有經過長時間的缺血,「功能」得以保存,可以用作捐贈。
2.受贈者都很年輕,洗腎年齡都很短,有一位甚至還沒洗過腎?這個我們真的無法想像!是中國等待換腎的人很少?還是腎臟來源很多?讓她們的等待順序可以這麼快排到?還是她們太幸運了,這兩名早產兒,就只能配對到她們?沒有洗過腎,就能夠換腎?!!這個很難想像,不免讓人想到,是不是有經過什麼「刻意」的安排?
3.器官捐贈,從通報、配對等等作業,都需要時間,這樣的效率,如果沒有「提前準備」,真的是很驚人!
4.最後,有注意到嗎?兩位早產兒都是女嬰,這是不是只是一種巧合?
這或許對他們來說是習以為常的事?還是無法討論的事?陳志金醫師說,但是,在自由民主的台灣,相信有很多醫療人員,心中都存在著許多無法理解的事;打這篇文章的時候,心情真的是無比沈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