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鴻典/台北報導
中研院院士陳培哲等75名學者26日聯合聲明,指總統賴清德就任後不斷用民粹主義凝聚支持者向心力,使台灣言論自由遭到壓縮;聲明也指,陸委會宣稱中配劉振亞(亞亞)支持武統並要求離境,是濫用行政裁量。臉書粉專聲量看政治撰文【和平紅利?還是統戰迷幻劑:反駁左統話術的五大邏輯陷阱】駁斥這份聲明,文章提到,這類言論,常以「理性中立」包裝,實際卻是左統式意識形態的再現,是「和平話術」的冷戰殘影。

▲中配劉振亞(亞亞)支持武統遭要求離境。
文中提到,和平不能用繳械換來,自由不能靠幻想守住;左統學者一再呼籲民進黨「懸崖勒馬」,但我們要反問,真正該懸崖勒馬的,難道不是那個揚言武統、拒絕民選政府對話、在台灣周邊部署飛彈與戰艦的中共政權嗎?
台灣的和平,不是對岸的賞賜,不是貿易的附屬品,而是全體人民用選票選出捍衛自由價值的政府,用稅金支持防衛體系,用言論自由抵抗認知作戰的成果。
和平不是無條件投降,而是有條件的尊嚴。自由不是可以討好求來的,而是必須自我捍衛的。我們不懼「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的詛咒,我們怕的是以香港、新疆、西藏作為對照,明日我們還會存在嗎?」
以下為聲量看政治【和平紅利?還是統戰迷幻劑:反駁左統話術的五大邏輯陷阱】全文:
由於兩岸危機日增,部分左統學者自2023年起即逐漸浮現一種看似溫和、實則危險的論調,將「和平」與「經貿紅利」綁定於接受中國的政治條件,將「抗中保台」定義為挑釁,將民選政府描繪為戰爭推手,而忽略真正威脅和平的,是極權體制本身。
這類言論,常以「理性中立」包裝,實際卻是左統式意識形態的再現,是「和平話術」的冷戰殘影。
一、將經貿順差合理化為「應該聽話」的政治代價?
昨日,75位學者的聯合聲明強調了兩岸貿易順差與所謂「和平紅利」,進而推論民進黨破壞和平,是導致現今緊張局勢的根源。
然而,這種論述忽略了根本邏輯問題,「貿易與政治主權並非等價交換」。台灣企業選擇赴中生產、出口,是絕大多數是資本全球化下的經濟選擇,政治認同是中國方面透過統戰策略威嚇與利誘並行的策略,讓人不得不然的做法;中國接受台灣出口產品,一方面是有自身產業鏈需求,二方面則是透過經濟統戰策略吸引資金與技術以壯大自己,並非出於善意施捨。
若將經貿來往等同於「應該政治讓渡」,便是將主權視為可出賣的籌碼,這不僅邏輯荒謬,更背叛了民主原則。
二、誰才是讓台灣成為「火車對撞」焦點的元兇?
該聲明慣用「火車對撞」、「兵凶戰危」等形容詞渲染戰爭焦慮,並歸因於民進黨的抗中政策。然而,真正推動對撞劇本的,是不斷軍事威嚇台灣、拒絕與民選政府溝通、在台灣周邊進行軍演的中共政權。
這種倒果為因的邏輯,不但扭曲事實,更將壓迫者描繪為受害者。不面對壓迫者的本質,反而苛責被壓迫者的自我防衛,這種「責備受害者」的邏輯,就是統戰的語言陷阱。
三、「刺蝟島」、「地雷島」背後的真相,是生存的必要條件
左統學者批評台灣推動軍備強化政策,甚至將之妖魔化為「準備戰爭的瘋狂行徑」。但事實上,面對無時無刻準備犯台的中國政權,不進行防衛準備才是對台灣人民的犯罪。
刺蝟防衛戰略本質上是一種「威嚇使敵退卻」的非主動性國防策略,與好戰無關,而是反映小國在不對稱威脅下的求生之道。
指責刺蝟是挑釁,等於要一隻兔子對獅子解除防備,乞求和平—這種天真或者別有居心的建議,正是將台灣送上祭壇的幫兇。
四、川普回歸不是棄台訊號,而是美國保守派地緣戰略的再部署
該聲明嘗試援引川普調整對中關係,作為「美國準備放棄台灣」的證據。然而,地緣政治並非零和賭局,而是多邊博弈的策略性再分配。
川普主張美國優先,確實傾向減少軍事干預,但他對中國極權的敵意與台灣的戰略價值,並未削弱。更何況,台灣人民不是等待被遺棄的附庸,而是有權選擇命運的主體。
75位所謂學者的聲明以他國總統的發言來否定自身防衛意志,這種觀點本身就是殖民心態的遺緒。
五、「賴清德的17條」不是危險,而是民主社會的集體防衛機制
對於賴政府所推動的防衛法制改革、國安政策,該聲明將其統稱為「17條危險政策」。但實際上,這些政策不過是針對中國對台滲透行為所做的制度性修補,如強化境外勢力代理人法制、健全認知作戰應對能力。
真正危險的,不是這些保護民主的法案,而是放任中國在台無限制擴張其統戰勢力的真空狀態。
和平不能用繳械換來,自由不能靠幻想守住
左統學者一再呼籲民進黨「懸崖勒馬」,但我們要反問,真正該懸崖勒馬的,難道不是那個揚言武統、拒絕民選政府對話、在台灣周邊部署飛彈與戰艦的中共政權嗎?
台灣的和平,不是對岸的賞賜,不是貿易的附屬品,而是全體人民用選票選出捍衛自由價值的政府,用稅金支持防衛體系,用言論自由抵抗認知作戰的成果。
和平不是無條件投降,而是有條件的尊嚴。
自由不是可以討好求來的,而是必須自我捍衛的。
我們不懼「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的詛咒,我們怕的是以香港、新疆、西藏作為對照,明日我們還會存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