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張家豪(新新聞)
儘管經濟部國貿局頒布的「大陸物品不准許輸入項目彙總表」列有「低底盤公車」,卻發現海關放行整車輸入。對此,關務署回應,根據「大陸物品准許輸入項目彙總表」是符合規定的,顯見制度上有漏洞,造成相關產業的衝擊,是否該檢討呢?

新科交通部長賀陳旦誓言大力推動公眾運輸,其中優化搭乘品質,如市區客運、公車低底盤化當屬其中重要的一塊拼圖,背後也牽動國內製車業的發展。但當中國製的低底盤公車幾乎不受限的整車進口,衝擊相關產業,新政府面臨挑戰。
台灣區車體工業同業公會分析,現在滿街跑的中國製低底盤、電動公車幾乎都是用零組件名義進口,實際上進來的是已裝載底盤的車身,來台再裝輪胎、座椅及動態資訊系統等就上路,基本上就是整輛進口。從國內產業面來看,這不僅將嚴重衝擊台灣車體打造業,也連帶影響皮革業、座椅業、鋼鐵業及裝潢材料加工業等。
台灣大量自中國進口公車零件始於二○○九年。當時立院決議,為鼓勵低底盤公車,所以免除業者進口的貨物稅,但歐美日等國低底盤公車產品少且價高,初期業者還從韓國引進零組件,但低底盤公車市場成長快速,業者開始到中國找更便宜的組件。
儘管經濟部國貿局頒布的「大陸物品不准許輸入項目(MW0)彙總表」確實列有「低底盤公車、油電混合動力公共汽車、電動公共汽車」等項目,但車體工業同業公會曾向經濟部出示拍攝自基隆海關的照片,明顯可見中國進口的車體,已涵蓋底盤,照規定是禁止進口。
對此,國貿局則指出,這得視財政部關務署對進口「車身」採用什麼稅則審查,及如何解釋、認定。關務署則回應,海關稽查業者自中國進口含底盤車身的稅則,是根據國貿局「大陸物品准許輸入項目彙總表」編號八七○七的貨物號列列出:「供載客十人及以上(包括駕駛人)之大客車車身」,其定義包括底盤的零件如果已與車身一起裝載,並無不合規定,顯見制度上卻又開了後門。
車體打造業者更提醒,政府補助客運業者購買低底盤公車,而中國進口之低底盤車身及零件較美日歐美車系便宜二到三成左右,「主管機關應慎防業者有低買高報,浮領補助的情形。」目前全台市區客運低底盤公車比例僅達四三%,台北市也尚有三成公車未更新為低底盤,低底盤公車市場只會持續成長,政府必須重視中國低底盤公車進口衝擊相關產業的現況。(更多文章請見1528期《新新聞》,或見新新聞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