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永續新聞網
當我們談到「淨零排放」與「永續建築」時,許多人腦海中浮現的可能是那些閃耀的新世代摩天大樓─從美國馬里蘭州的淨零辦公大樓Unisphere,到獲全球認證為最高綠建築的台北101。然而,在這場攸關全球暖化控制與碳中和承諾的永續建築革命中,一群更具影響力卻常被忽視的角色逐漸浮現─中小型商業建築。

▲90%建築都是中小型,它們的低碳轉型潛力,才是全球氣候目標能否達成的關鍵。(圖/永續新聞網)
看不見的大宗:90% 現有建築都是中小型建築
所謂的「中小型建築(SMBs)」泛指建築面積在10萬平方英尺(約 9,300 平方公尺)以下的商業用建築,包括連鎖零售、飯店、辦公室等常見設施。雖然單一中小型建築對環境的影響或許看似有限,但其總數卻佔據了全球已建成環境的90%,並貢獻了極高比例的碳排放。
國際能源機構(IEA)指出,建築相關排放佔全球碳排放的37%,而其中大多數正來自這些中小型建築。由此可見,實現建築領域淨零排放的關鍵,不僅在於新建大樓,更仰賴對既有中小型建築的升級與改造。
規範壓力日益升高:不再只針對大型建築
許多國家的永續建築規範起初多針對大型與新建建築,但這波風潮正快速擴展至中小型建築。例如:
美國波士頓的BERDO法案:規定建築面積超過20,000平方英尺的建築,須每年申報能源與用水數據,並逐年降低碳排放,目標於2050年達成淨零。2025年7月起,所有新建建築亦須達成淨零目標。
法國的《第三產業減碳法》(Décret Tertiaire):要求辦公室、商場與旅館等非住宅商業建築,須在2030年前將能源使用減少40%。
這些法規顯示,未來即使是中小型建築也無可避免將面臨更嚴格的永續要求,因此現在開始轉型不僅是減少風險,更是掌握未來競爭力的關鍵。
老建築如何永續轉型?
多數中小型建築皆歷史悠久、設備老舊,缺乏現代化節能系統或碳排監測機制,也常無專職人員進行能源管理。這些因素使其在永續轉型的路上面臨諸多挑戰,尤其在當前能源價格高漲與經濟壓力沉重的背景下,更增加了業主的負擔。
然而,專家指出,中小型建築不需要從一開始就「全盤改造」,而是可透過小步快跑的策略、搭配智慧技術來達成減碳與節能雙贏。有效的起手式包括:汰換老舊空調(HVAC)或家電設備、安裝智慧感測器進行遠端監控、更換高效能窗戶以穩定室內溫度、減少能源流失。
同時,引入能源管理平台以掌握各系統耗能情況,評估碳足跡,並進一步導入基本層級的自動化控制,不僅可持續節能,也減少人為錯誤與管理成本,即使缺乏專業人力也能維持營運效能。
擴大規模:為多據點企業創造更多價值
對於擁有多個營運據點的連鎖企業而言,導入集中式智慧能源管理系統,更能發揮規模效益──讓企業從不同地點整合能耗數據,實施一致的碳減排策略,達到營運與永續的雙重優化。據研究顯示,這類智慧管理策略可協助企業降低多達60%的營運碳排放。
結語:不求一步到位,重點在於啟動行動
中小型建築業主在面對淨零轉型時,無須追求「一次完成」的完美目標。每一步的改善──不論是更換一台空調或是安裝一個感測器──都是邁向永續的重要一步。
隨著政策壓力日益升高、企業面臨愈來愈多的ESG要求,提早採取行動,不僅有助於減少未來法規風險,更有助於降低長期營運成本,並提升建築資產價值與市場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