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新聞
0:00 0:00

不是飲食!「1元凶」害腸胃崩壞 醫示警:神經發炎

記者鄭玉如/台北報導

營養功能醫學醫師劉博仁提到,當身體承受壓力時,會釋放壓力荷爾蒙,不只影響腸胃健康,還會引發神經發炎、情緒不穩等。(圖/三立資料照)

▲營養功能醫學醫師劉博仁提到,當身體承受壓力時,會釋放壓力荷爾蒙,不只影響腸胃健康,還會引發神經發炎、情緒不穩等。(圖/三立資料照)

長期處於高壓狀態,容易導致腸胃問題。營養功能醫學醫師劉博仁表示,身體承受壓力時,會釋放出大量壓力荷爾蒙,擾亂腸道蠕動和屏障功能,影響腸胃健康,引發神經發炎、情緒不穩、憂鬱與焦慮。若想打造健康腸道環境,建議平時補充益生菌,並保持健康生活習慣,例如攝取富含膳食纖維和益生元的食物,包括地瓜、香蕉、洋蔥、大蒜等,還有每天適度運動、曬太陽。

劉博仁在臉書粉專表示,一項發表於《Frontiers in Molecular Neuroscience》期刊的研究指出,壓力、腸道菌相、免疫系統和大腦功能之間,存在密不可分的「腸-腦-免疫軸」交互作用,當承受壓力時,身體會活化「HPA 軸」(下視丘-腦垂體-腎上腺軸),釋放大量壓力荷爾蒙,例如皮質醇。

劉博仁指出,這些激素會擾亂腸道蠕動與屏障功能,導致腸道菌相失衡,甚至引發「腸漏症」,使促發炎分子從腸道進入血液,進而影響腦部,引發神經發炎、情緒不穩、憂鬱和焦慮。腸道不只是消化器官,更像情緒調節中樞,透過與免疫與神經的對話,影響整體的身心健康。

劉博仁補充說明,若想緩解壓力,可攝取「心理益生菌(psychobiotics)」,幫助調節情緒與壓力反應,此外,生活習慣也很重要,首先是「吃對食物」,攝取富含膳食纖維、益生元的食物,例如地瓜、香蕉、洋蔥、大蒜、菊苣等,促進益菌生長,這類食材能產生短鏈脂肪酸,有助於抗發炎和調節免疫系統,還有「發酵食品」,例如優格、泡菜、味噌、納豆、康普茶,屬於天然益生菌來源,可日常適量攝取。

再來是「每天適度運動、冥想與曬太陽」,運動能促進腸道蠕動、提升菌相多樣性,冥想和正念有助調節自律神經,並降低壓力反應,最後是「喝水與睡覺」,水分有助於腸道代謝與排毒,而高品質的睡眠則能重建神經與免疫穩定,睡眠差會加劇腸道與情緒問題。

#《祝你健康》健康知識報你知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