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聽新聞
0:00 0:00

關稅藥命/台灣藥品能自給自足嗎?全球唯一!這習慣恐成絆腳石

圖、文/CTWANT

台灣民眾對藥品存有品牌迷思,不願改用國產學名藥,讓缺藥情況更加嚴峻。(圖/報系資料照)

▲台灣民眾對藥品存有品牌迷思,不願改用國產學名藥,讓缺藥情況更加嚴峻。(圖/報系資料照)

在國際社會間,以「健保體系」及「醫療大國」自居的台灣醫療體系,在川普關稅大戰下恐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機!多位醫藥界專家告訴CTWANT記者,台灣藥品嚴重逆差,無力自給自足,「現在全世界已經不是在搶藥,而是搶建製藥生產線。」醫藥三公協會?日也緊急發聲,呼籲政府「優先使用國產學名藥」,以鼓勵藥物在地生產。

台灣醫療技術進步,總以「醫療大國」自居,但藥品、醫材卻幾乎都仰賴進口,據經濟部統計,藥品及醫用化學品2023年出口值17.8億美金、進口值66億美金,藥品貿易逆差達48.2億美金,顯示台灣醫藥品依賴進口程度相當大。

因此,當美國關稅大戰燒向藥品時,台灣醫療界也集體面臨前所未有的「藥價飆漲及缺藥危機」。姜冠宇醫師在臉書PO文表示,「某種程度上,我們要學習日本的自給自足系統,日本儘管面臨人力成本上升壓力,原料藥進口比例仍低於5%,且主要限於專利保護期內的創新藥原料,但台灣卻大程度依賴進口。」

姜冠宇建議政府考慮投資生技產業,鼓勵在台製造藥品,尤其要加強鼓勵「自費高成本」藥品在台設廠。以新加坡為例,憑藉完善的生物製藥基礎設施,吸引製藥大廠AZ在2024年投資15億美元設置抗癌藥廠,預估年產500萬劑藥物。姜冠宇說,現在全世界已經不是在搶藥,而是在搶製藥生產線,以進一步降低國內藥價。

部分專家認為政府該從「藥品自給自足」著手,幫助本土生技業者發展自費高成本藥物。(圖/報系資料照)

▲部分專家認為政府該從「藥品自給自足」著手,幫助本土生技業者發展自費高成本藥物。(圖/報系資料照)

製藥公會、製藥發展協會與學名藥協會(三公協會)則發表聯合聲明,希望政府「優先使用國產學名藥」,有鑑於歐美日國家近年皆鼓勵藥物在地生產,希望台灣政府能以政策手段引導國產學名藥提升療效與品質,建立醫、病對國產藥品的信心,並鼓勵醫院採購,除降低對已過專利的原開發藥廠藥品的依存度,也提升國內藥廠供應能量。

藥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黃金舜則認為,在地生產國產學名藥很好,但在台灣的醫療環境下難度頗高,先不管政策面,以台灣民眾的用藥習慣來說,只認商品名、不認成分名,這在全球國家中算是獨一無二,品牌迷思非常重。

「以普拿疼來說,大家只認普拿疼的商品名,而不太認識成分名『乙醯氨酚』,所以當普拿疼缺貨時,民眾不太會接受其他乙醯氨酚的止痛藥,讓缺藥問題更嚴重。」黃金舜直言政府宣導不力,應該更大力、全面地推廣學名藥,不能只靠第一線的醫療人員衛教。

除了自己找解方,姜冠宇認為台灣應該尋求區域同盟,首先要檢視各類藥品、生技產品全球原料與生產線,因為藥品的原料、製造地點可能都在不同國家,所以應從中找出可以合作的夥伴。

以原料來說,全球藥品原料來自於中國、印度,姜冠宇認為若無法與中國合作,就可以加強與印度關係,類似這樣的概念去尋找多個合作夥伴,而不要「單押」,才不會陷入藥價飆漲的困局。

延伸閱讀

CTWANT
#關稅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