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中心/倪譽瑋報導

▲經濟學家估計,若關稅戰持續,有在中國設廠的蘋果公司恐會失去一些利潤。(示意圖/資料照)
美國總統川普與中國在關稅議題上互槓,雙方態度未有放軟跡象。經濟學家告訴外媒,若關稅戰持續,雖然能讓廠商回美國生產,降低貿易逆差,但可能面臨生產成本提高,利潤損失;在民生方面,消費者可能面臨物價上漲,鑒於2018年川普和中國的貿易戰,讓美國國內損失上萬就業機會,不排除這次會喪失更多。
據外媒《半島電視台》報導,川普祭出對等關稅後,又下令暫緩部分國家的關稅90天,唯獨中國被大課145%,中方也喊話會反制。而報導認為,儘管美國和中國之間的緊張關係日益加劇,但華盛頓和北京仍然是主要的貿易夥伴,例如洗衣機、電視、服裝等低端技術產品,中國仍是美國最大的商品供應國之一。
經濟智庫「CEPII」國際貿易主管維卡爾(Vincent Vicard)指出,川普的關稅政策,也許能讓在外的製造業回歸美國,減少貿易逆差,但一些產業如汽車和鋼鐵,可能面臨製造成本上漲的風險,「長期來看,多個行業的投資可能增多,但關稅對消費者的短期影響,將是物價上漲。」
除了工業,惠譽國際(Fitch Ratings)的首席經濟學家庫爾頓(Brian Coulton)指出,美國「電子和數位」公司容易受到川普最新一輪對中關稅的影響,特別點名蘋果公司,這些行業從中國進口中間產品,其工廠在中國生產的成本也比美國低,要降低利潤來吸收更高的成本,還是將其轉嫁給消費者?庫爾頓認為這是電子、數位產業未來要面臨的問題。
庫爾頓也直言,商業活動受到擠壓,象徵著生活成本上升,他預計今(2025)年美國的通膨率將升至4%以上,GDP成長也放緩。他補充,2018年川普對中國發動貿易戰的期間,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US-China Business Council)估美國損失24.5萬就業機會,這次的貿易戰更激烈,庫爾頓認為「可合理預見將會有更多的工作(機會)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