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後/生活工場成時代的眼淚真相曝光 早有跡可尋
資深記者鍾志鵬 / 台北報導
▲《生活工場》成時代的眼淚真相曝光,會這樣原來早有跡象可循。(圖/資料照)
1994年,31年前,《生活工場》從一家二十坪左右的「雜貨店」開始,不到8年的時間,成長為擁有八千坪以上、逾百家門市的大企業,「曾經」穩居台灣生活雜貨產業中的第一品牌。「曾經」是4、5、6年級生對於體驗美學、質感與創新設計的朝聖地點。但是隨著時間,這家擁有31年歷史的本土品牌,慢慢在IKEA、大創、特力屋、誠品、蔦屋、無印良品、UNIQLO等產品與氛圍高度雷同的「對撞」下,慢慢一家一家,收掉實體店與流失顧客。傳出全關掉實體店,立刻引起曾經被《生活工場》感動過的「大人們」一陣心酸。
《生活工場》曾穩居台灣生活雜貨產業中第一品牌 美學設計品味之地
《生活工場》在以前真的很紅,是消費者、媒體寵兒、行銷企管成功案例。打下《生活工場》江山的前董事長鄧學中在2002年出版的「生活在工場」暢銷書中這樣描述……….
一九九四年,生活工場從一家二十坪左右的「雜貨店」開始,不到八年的時間,就成長為擁有八千坪以上、逾百家門市的大企業,穩居台灣生活雜貨產業中的第一品牌。儘管景氣低迷,生活工場的營業額近三年來仍創下五○%以上的高成長率。是什麼樣的經營模式讓生活工場在逆境中仍展現強韌無比的生命力?
生活工場的董事長鄧學中說:「生活工場真正販賣的並不是生活用品,而是一種生活的知識、生活的美學與生活的態度。」生活工場究竟有什麼魔力,讓眾多消費者無法自拔地戀上它?鄧學中又是如何領導平均年齡只有二十六歲的團隊,開闢事業版圖?本書將帶您領略鄧學中的創意魔法,一窺生活工場的成功祕境。
▲《生活工場》「曾經」穩居台灣生活雜貨產業中的第一品牌。前董事長鄧學中曾出書談榮光。(圖/翻攝自博客來)
一位喜歡時尚、美學與設計質感的5年級生回憶,當年在在IKEA、大創、特力屋、誠品、蔦屋、無印良品、UNIQLO、蝦皮、淘寶等還沒出現之前,經常到《生活工場》去感受生活的美學與態度。生活工場曾帶給他創新設計與美好事物的體驗…………。
但是隨著時煎、科技、網路、美學生活競爭演變,《生活工場》逐漸淡出大眾視野,再加上國外大型商場IKEA、大創、特力屋、蔦屋書店等入駐,臺灣誠品持續茁壯、ZARA服裝之外的美學家居用品實體店、無印良品、UNIQLO。還有後來的蝦皮、淘寶、Pchome、Coupang、Uber、foodponda等撲天蓋地、全面追擊,什麼都有、什麼都可以買,桌子、椅子、相框、寢具、筆記本、沐浴用具、畫框、相框、衣服、家俱等產品,都跟生活工場360度全方位的超高度「對撞」。《生活工場》逐漸凋零……….
「成者為王,敗者為寇。」有流通服務業30年以上的實戰經驗,財經暢銷書作家安永生活總經理林仁益直接點出商場上不得不面對的現實。
林仁益分析:世界在變,環境在變,競爭在變,流通服務業面對挑戰,我們要有新思維,新的方法,以傳統看未來就受侷限了,過去的成功經驗,不保證未來一樣可以成功。生活工場成為時代的眼淚,令人不勝唏噓。一個品牌倒下代表新的品牌的崛起,這就是殘酷的競爭也是通路戰爭。
精彩創意行銷專家胡恆士分析:當前的行銷環境,已經線上線下並行,已經有非常多居家生活雜物的選擇,所以,如果產品沒有特色、設計感、沒有驚喜感、沒有擁有的狂喜與成就感,就很容易被消費者淘汰。
以無印良品來說,這幾年無印良品越開越多,生活工場卻逐漸收攤。從中就可以發現,如果想要簡約風的就會去無印良品買、如果想要多元設計、異國風的就會到一些賣文創小物的店家或是網路上買,都非常的方便。
而生活工場這幾十年來,設計風格沒有太大的改變,對於現在的消費者,不管是對年紀長的或是年輕人而言,這就會是老氣。所以,自然而然會入內購買的人就越來越少了。
胡恆士提到一個重點,一個經營者最主要就是要把產品推陳出新、掌握消費者動態,並且要讓產品能夠在網路、社群間發散、被看見、被討論、被驚喜、被感動,這樣才能長期經營下去。
回看前生活工場董事長鄧學中的暢銷書,《生活在工場》書中說:「生活工場真正販賣的並不是生活用品,而是一種生活的知識、生活的美學與生活的態度。」這是曾經的美好回憶。然而面對2025年4月「時代的眼淚」說下一步該怎麼走,生活工場強調,「我們還會在,雖然現在只剩20多家門市,也已經幫產商優化APP從實體出發進軍網路,請喜歡我們的朋友,繼續喜歡。」。
▲《生活工場》成時代的眼淚真相曝光,會這樣原來早有跡象可循。(圖/生活工場提供)
▲《生活工場》成時代的眼淚真相曝光,會這樣原來早有跡象可循。(圖/生活工場提供)
生活工場官網(現也從實體進攻購物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