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救缺工還是砍人?製造業投資暴增 中小企業怕爆

財經中心/師瑞德報導

▲調查顯示,大型企業的AI佈建進度較中小型企業領先。(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

請繼續往下閱讀….

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近期針對《台灣電子資訊製造業導入AI發展》進行抽樣調查,結果顯示,臺灣電子資訊製造業中已有28%企業實踐AI,另有46%處於規劃階段。整體而言,大型企業的AI佈建進度較中小型企業領先,但後者也正積極追趕,預計2024至2026年AI預算投入的年均成長率(CAGR)將達26%。

在產業層面,PCB、光電材料及元件產業的AI化發展較為成熟,而電子零組件、電腦及週邊設備產業相對落後。產業分析師張家輔表示,製造業者導入AI的主要目標是改善績效與降低成本,尤其關注良率、產能、產品上市時間及生產成本等核心KPI。

AI導入後,業者最有感的改善項目為增加營收、減緩缺工壓力與降低成本。然而,「提升問題的可預見性」的滿意度較低,主要因外部政經環境變動、市場供需波動及企業內部數據基礎建置程度不同,影響AI預測成效。

調查發現,企業內部AI應用最快的是IT部門,實踐比例達60%,其次為「製造生產與產品質檢」部門。在具體應用上,品檢最為熱門,前十名AI應用中有半數與製造生產相關,包括瑕疵檢測、瑕疵圖片標記、生產流程改進、產品開發報告等。未來「製造生產」、「產品研發」及「產品質檢」三大部門的AI需求將持續增長。

資策會MIC指出,已導入AI的企業在投資方面有擴大趨勢,2024年平均投入209萬元新台幣,預計2025年增至236萬元、2026年達261萬元,年均成長率11.5%。其中,四成企業仍在持續增加投資,2025年預計46%企業提高預算,2026年則為39%。資金分配上,2025年硬體支出占比最高(46%),其次為軟體(42%),服務占比最少(12%),顯示臺灣自動化業者在硬體領域具競爭優勢。

技術應用方面,鑑別式AI為製造業主流,2025年AI預算中73%投入鑑別式AI,生成式AI占27%,預計2026年生成式AI投入比重增至29%。目前,生成式AI應用主要集中於「產品開發報告生成」,其整體滿意度仍低於鑑別式AI,但隨著AI Agent與人機協作發展,未來應用範圍可望擴展至更多生產環節。

製造業發展AI仍面臨數據挑戰,調查顯示,80%已導入AI的企業受數據問題困擾,尤其大型企業因組織龐大、生產作業複雜,數據收集與治理更具挑戰性。對尚未導入AI的企業而言,成本與效益評估是主要痛點,同時數據數位化程度不足也是重要因素。張家輔建議,企業應採「以終為始」的方法,先確立AI應用情境,再蒐集相應數據,以提升數據品質與治理成效。

此次調查於2024年11月進行,共回收316份有效樣本,受訪對象為製造業的高階主管、生產技術部、開發工程部及資訊部主要人員。結果顯示,台灣製造業對AI的投資與應用仍在持續深化,未來發展潛力可期。

更多新聞: 九成企業找不到AI應用點?互動資通「GECP」解方曝光

更多新聞: 電子、AI、生技全都有 櫃買市場7場業績會等你來淘金

更多新聞: 企業效率狂飆!鴻海X輝達打造AI神器 即將對外開源

更多新聞: AI驅動永續革命?全球大咖5月雲集台北共話未來!

更多新聞: 170億美元飛了?美國政府拋售比特幣 賣在地板價!

更多新聞: 輝達GTC 2025關鍵亮點曝光!自駕車試乘、量子日、AI夜市驚喜不斷

更多新聞: AI救不了記憶體?NAND Flash價格下滑 Q1恐成血腥季

更多新聞: 緯創財報亮眼!大撒資本128億衝AI 股利3.8元創股東驚喜

更多新聞: AI錄音革命!中文準確率9成 PLAUD.AI智慧錄音膠囊登台!

更多新聞: 景氣黃紅燈亮起!AI推升出口 內需受春節影響降溫

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 臺灣 台灣 企業 製造業
延伸閱讀
相關新聞
熱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