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鍾至瑋、戴慈慧/上海報導
2016年在上海的老乾杯,拿下米其林星級認證,成為史上第一家摘星的燒肉店,也扭轉了這家台灣燒肉店的命運,《三立新聞》直擊上海老乾杯,一探摘星效應。

鮮嫩肋眼牛排在烤盤上,油花像跳舞一般讓人食指大動,依照牛肉的紋理切塊,連筋旁邊的油脂都會特意分出來,這裡是上海老乾杯一號店,餐期時間座無虛席,饕客們都是衝著這個而來。

恆溫控制的切肉室,處理均勻遍佈的油花,澳洲穀飼和牛,肉片處理的紋理、刀法、重量還有厚度,無一不講究。

切肉師傅:「每片肉的克重數,假如師傅夠厲害的話,每片都一樣重。」
從當時2015年剛進上海,連用餐時間都還有一半空桌,2016年成為史上第一家摘星的燒肉店之後,星級加持,加上互聯網評價口碑分享,讓老乾杯在餐飲業陣亡率超高的外灘一級戰區站穩腳步。

乾杯中國第一區營運長黃鴻吉:「這邊的互聯網媒體,當時沒有料想到,事實上是非常強大的,所以就靠著他們媒體上的推廣,像朋友圈、大眾點評,甚至是微博微信,幫我們帶來了滿多的客人。」
服務人員:「基本厚度OK嗎?確認就下刀了喔。」桌邊服務讓客人自己選擇牛排的厚度,「讓顧客做足面子」是老乾杯維持在對岸最大評論網「大眾點評」上,五顆星不敗的重要策略。

顧客:「在家吃飯的感覺,有一個人專程為你服務。」

顧客:「食物滿好,服務也滿好,不愧是知名的台灣餐廳。」
在外灘,也是號稱中國最殘酷的一條街,幾乎每星期都有餐廳開幕,相對的也有人出局,老乾杯利用口碑行銷發酵,落腳第二個據點,接下來中國市場要往北京、深圳,事業版圖「縱向伸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