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育道/台北報導

▲登山健行一直以來都深受大眾喜愛。(圖/pixabay)
登山健行一直以來都深受大眾喜愛,因為這項運動不僅可以強身健體,也能讓人遠離喧囂、呼吸新鮮空氣,同時台灣也是全球高山密度最高的島嶼,擁有多達258座超過3000公尺的山峰,更讓民眾有許多機會親近山林。然而,近期山難事件頻傳,而意外的發生經常源於事前準備不足、判斷失誤或對自身狀況的輕忽,《Social Lab社群實驗室》就透過《OpView社群口碑資料庫》追蹤一年內「登山注意事項」相關話題的前六名網路聲量。
觀察近一年網友對於登山注意事項的相關討論,發現行前「檢查穿著裝備」的聲量居冠。登山所需的服飾與裝備,會因季節與行程天數而有所不同,其中「雨衣」和「頭燈」的重要性被頻繁提及,有資深山友分享「(設備)太多可講究,不過雨衣頭燈一定會帶」、「雨衣可保持行進間身體溫度」、「摸黑起登頭燈是必備」。也有登山新手在論壇請益,不知該準備哪些裝備,引來有經驗者熱心建議「從爬難度不高的郊山、小百岳開始」,逐步摸索出適合自己的需求,抑或先向登山用品店租借裝備,「先租借再決定投資(設備),或許是最好的方法」,以免不必要的高額花費;而選擇合適的裝備,不僅是為了提高登山過程中的舒適度,還能一定程度地提升自身安全保障。
「規劃登山路線」同樣至關重要,了解休息點、水源、高度差等資訊,並下載離線地圖,才能在沒有網路的狀況下掌握自身位置,判斷正確的路徑。有網友在論壇分享,自己母親剛開始愛上登山,隨後便有熱心山友提醒「離線地圖不只要下載還要會看」;不過GPS定位仍存有誤差,登山途中仍應隨時保持警惕。一位首次獨攀的山友分享迷途經歷,「上回在油羅山,一開離線地圖才發現自己偏太遠」,幸好他當下冷靜應對,沒有繼續「亂下切」隨意下行,才避免了意外的發生。「迷路絕對不要下切」是登山界長期強調的原則,因為許多人迷失方向後會本能地往河谷走,但此舉反而可能讓自身處境更加危險,學會判斷地形、嘗試回到原路,才是應對迷路的正確方式。

▲觀察近一年網友對於登山注意事項的相關討論,發現行前「檢查穿著裝備」的聲量居冠。(圖/《Social Lab社群實驗室》提供)
另一方面,登山新手務必「衡量自身體力」,瞭解自己的身體狀況、避免過於急於挑戰高難度的山峰,循序漸進才是安全之道。有民眾回憶,曾猶豫許久才答應朋友邀約挑戰玉山主峰,「想說以後沒機會了,結果走到懷疑人生」,對此,有經驗的山友嚴肅提醒「千萬不要為了『以後沒機會』而勉強自己,安全才是最重要的」、「沒登過百岳,建議先從較簡單的開始」,因為「體力跟腳力是訓練出來的」,平時多加鍛鍊、熟悉自己的身體狀況,不僅能讓登山過程更順利,也較能避免體力不足導致的危險。
除此之外,備妥糧食與飲水才能提供身體足夠的能量,事先查詢天氣預報則有助於掌握天氣變化並避開潛在風險。也有網友呼籲登山應盡可能結伴同行,在突發狀況下相互支持和幫助,而若選擇獨自登山,則應在出發前告知親友自己的登山行程,確保有「留守人」監控行蹤,才能在行蹤異常時第一時間被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