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韋帆/台北報導
全球新冠肺炎爆發至今已近2年,台灣社區防疫及格嗎?根據景文物業管理機構董事長郭紀子博士於最近一期《環境研究與公共衛生》國際期刊(SCI)發表的研究論文顯示,在本次台灣疫情爆發前曾「列68項社區防疫措施,並進行200個社區調查」,從中發現,不少社區防疫常淪為表面,而且越老舊的社區,越容易疏於管理,相當容易成為防疫破口。

▲社區防疫措中,公共設施放置酒精、改變管委會開會方式完成度最高。(圖/資料照)
景文物業管理機構董事長郭紀子表示,2020年10月、11月,「68項社區防疫措施」完成度最高的前三名,就是「在出入口放置酒精、乾洗手等用品」完成度達72%;其次為「未關閉設施放置消毒、清潔用品」68%;「改變管委會、區權會開會方式」67%。

▲垃圾及時清運,以及門把、手把等定期消毒,完成度僅約5成。(示意圖/翻攝自pexels)
前三名措施,其實在疫情爆發前後,邏輯上都是完成度最高的防疫措施,但細節藏在魔鬼裡,我們從排名第9、第10的「垃圾及時清運,以及定期消毒門把、手把等區域」可發現,完成度急降僅剩約5成。

▲對於出入住戶的體溫量測、手部消毒、關懷旅遊史等措施,下滑至3成。(示意圖/資料照)
進入社區前「量測體溫部分」、「手部消毒」,以及「關懷居民旅遊史以及接觸史等」,落實程度更是大幅降低至3成左右,排名已到24、25、30名;「住戶隔離」相關議題,包括「解決紛爭、關心生活」等更是直落到3成甚至以下。

▲主動關懷獨居、行動不便者,是社區最易忽略的防疫環節之一。(示意圖/資料照)
「管委會制定防疫措施、儲備食用水、服務人員進行疫情訓練、建立名單等」更是排名在60名之後;而「主動關懷獨居、行動不便者」更是最容易忽略,排名尾端,65、66名。

▲郭紀子建議,「微解封」後更應該加強防疫措施,避免社區成為防疫破口。(資料照/記者陳韋帆攝影)
由於疫情爆發後,國人防疫警覺性皆有明顯變化,例如戴口罩、禁止外人進入社區等措施。他說:「雖然警戒升級後,防疫意識可能提高,但上述點出的各項落後措施,還是一般社區容易忽略的事項。」
郭紀子指出,除此之外,在調查過中也有發現,越老舊社區,越容易疏於管理,原因不離「鄰居感情疏遠、管理費不足,甚至部分社區根本沒有管委會等。」
郭紀子並強調,新冠疫情對社區防疫的考驗,更加使得社區成為面對疫情防控的重要場域之一。台灣以集合住宅為主要居住模式,作為社區的基本組成單元,集合住宅社區在本次疫情防控中展現出的自治能力可為社區韌性建設提供重要參考。老舊社區的問題,政府應有足夠重視。
台灣已進入「微解封」狀態,一方面代表的是疫情緩和,另一方面則是代表社區進出成員將更為頻繁,染疫風險也有可能相對提高。他建議,透過此項數據,大家應重新審視自我社區的防護,才能避免成為防疫破口。
▼景文物業管理機構2020年10月~11月「200個社區、68項防疫措施」問卷調查。(圖/郭紀子提供)
排序 | 項目 | 是 | 否 |
1 | 服務櫃台及大門出入口設置乾洗手、清潔液、酒精等供出入人員使用。 | 144 | 56 |
2 | 所有未關閉公設應置放洗手、消毒器材,使用完畢立即消毒。 | 136 | 64 |
3 | 改變或調整管理委員會、區分所有權人等會議方式。 | 134 | 66 |
4 | 社區公布欄或公開處所張貼衛教單、宣導DM或相關函文。 | 127 | 73 |
5 | 清潔人員作業依規定作業標準嚴格執行。如:全程務必配戴手套、一般外科口罩;避免口、鼻、眼睛不慎遭到髒汙或清潔劑潑濺; | 119 | 81 |
6 | 加強戶外(室外)公共空間消毒頻率、溝渠清潔、樹木修剪、積水容器等環境清潔維護。 | 115 | 85 |
7 | 社區會議採視訊會議方式。 | 114 | 86 |
8 | 暫停開放使用、關閉社區室內兒童遊戲室、多功能活動空間、銀髮教室、棋藝室等公共區域。 | 107 | 93 |
9 | 垃圾處理區域,及時清運無堆置。 | 105 | 95 |
10 | 定期消毒及清潔門把、樓梯間、扶手、各式容易觸摸之設備。 | 98 | 102 |
11 | 平時放置口罩、耳(額)溫槍、手套、酒精、消毒液、乾洗手、視需要購買護目鏡或面罩等,並做好防疫物資分類及管理等防疫物資保障。 | 97 | 103 |
12 | 環境消毒、清潔相關紀錄完整(定期檢查公共區域酒精、洗手乳,並隨時補充)。 | 91 | 109 |
13 | 電梯面板無膠貼紙,每日更換。電梯昇降設備清潔維護紀錄。 | 87 | 113 |
14 | 於居家隔離或居家檢疫期間產生的垃圾,委由專業機構負責收集處理, | 82 | 118 |
15 | 室內場所保持空氣流通,並持續監控環境空氣流通與換氣情形。 | 79 | 121 |
16 | 社區自主建立防疫檢查表。 | 77 | 123 |
17 | 社區服務人員使用物品及空間等工作場所,每天及時消毒、擦拭。 | 77 | 123 |
18 | 健全防疫管理規章與運作標準作業流程(SOP)。 | 75 | 125 |
19 | 於工作時佩戴口罩、面具、手套等日常配戴之必要防護措施。 | 75 | 125 |
20 | 工作場所內通風換氣,盡可能打開窗戶,採用自然通風達衛生要求。 | 75 | 125 |
21 | 管委會或管理服務人員宣導住戶避免參加或辦理大型集會活動、或前往熱門景點。 | 71 | 129 |
22 | 尋求社區住戶配合與支持社區防疫工作。 | 69 | 131 |
23 | 提前維護並檢修水、電、氣、網路、垃圾處理、空調系統、汙水下水道、廁所等設施,確保堪用運作。 | 68 | 132 |
24 | 進入社區者要求測體溫;拒接受體溫測試者禁止進入社區。 | 67 | 133 |
25 | 進入社區者要求手部接受消毒;拒絕者禁止進入社區。 | 66 | 134 |
26 | 配合政府政策,不得拒絕居家隔離者,可依社區規定,進行必要之管制與提供必要之協助。 | 65 | 135 |
27 | 透過跑馬燈、電子布告欄等,公布政府指引,加強防疫宣導。 | 65 | 135 |
28 | 進入社區者要求戴口罩;拒戴口罩禁止進入社區。 | 64 | 136 |
29 | 檢查並監控額溫槍、紅外線等測溫設備性能維持正常。 | 63 | 137 |
30 | 旅遊史、接觸史及健康狀況紀錄。 | 62 | 138 |
31 | 宣導維持社交距離 | 62 | 138 |
32 | 在社區封閉或住戶隔離期間,住戶間糾紛事件,加強溝通協調,彌平爭議。 | 61 | 139 |
33 | 要求委任之管理公司與相關協力廠商,針對社區防疫期間人力調度提出因應措施與管理辦法建議。 | 59 | 141 |
34 | 注意社區管理費及公共基金帳戶現金流量等經費保障。 | 58 | 142 |
35 | 在社區封閉或住戶隔離期間,家庭暴力案件易發生,宣導住戶加強自我保護;管理委員與社區工作人員加強注意與關懷。 | 58 | 142 |
36 | 協助居家隔離、居家檢疫、自主健康管理住戶,如:代購送餐、保障居家生活水、電、氣等設備運作正常等。 | 57 | 143 |
37 | 宅配公司、外賣等所配送的物品送至指定存放區域進行臨時存放,並通知住戶自行領取。 | 57 | 143 |
38 | 居家隔離者物品由服務人員(需戴手套)代送至門口並取錢(或依社區規定)。 | 57 | 143 |
39 | 採取措施杜絕假訊息與負面訊息等錯誤宣導。 | 57 | 143 |
40 | 防護器具配置:包括一次性醫用外科口罩、手套、隔離板。 | 55 | 145 |
41 | 外人進入社區時,依規定填寫登記表、聲明單,並將量測之體溫數據載記於表內,以便日後追蹤,檔案留存。 | 54 | 146 |
42 | 房仲帶看列專案管制, | 54 | 146 |
43 | 規劃住戶服務區、宅配郵件與物品儲存區等,減少住戶與社區服務人員接觸機會。 | 52 | 148 |
44 | 仔細監控並登記進出人員,掌握其在社區內行程、去向,同時提醒不得去不必要處所。 | 52 | 148 |
45 | 管委會或管理服務人員參與政府相關防疫宣導活動。 | 52 | 148 |
46 | 每天自主健康檢查:量體溫,貼貼紙或徽章表示無恙。 | 48 | 152 |
47 | 制定社區服務人員疑似感染應急措施:緊急通報、隔離,再按照政府相關規定處理。 | 45 | 155 |
48 | 加入政府智慧社區APP、政府即時通、智慧社區FB粉絲團等。 | 44 | 156 |
49 | 於服務櫃台設置隔離用壓克力板或其他物品,並保持與住戶或訪客之社交距離。 | 43 | 157 |
50 | 針對經濟弱勢住戶因疫情影響生計或家庭,提供相關協助,讓住戶生活穩定。 | 41 | 159 |
51 | 社區自創FB或防疫群組,討論溝通如何共同守護家園、落實良好防疫管理。 | 40 | 160 |
52 | 相關點檢表單、管制措施等簡單易懂、易學、易做。 | 37 | 163 |
53 | 成立防疫關懷小組,主動關心與了解社區內與周邊鄰里的弱勢住戶等。 | 37 | 163 |
54 | 安排社區專用防疫通道與動線。 | 37 | 163 |
55 | 結合社區物業管理APP加強防疫。 | 37 | 163 |
56 | 提供第一線物業管理工作人員必要之防疫配備或防疫期間多予鼓勵與實質的獎勵與支持。 | 36 | 164 |
57 | 提請住戶研讀及觀看國民健康署相關教材/多媒體/線上影片。 | 35 | 165 |
58 | 適時進行防疫演習,以利建立防疫觀念與作好災害應變措施。(如同消防演習) | 33 | 167 |
59 | 在社區內招募短期候用愛心人員,避免社區長者發生生活困難,並啟動短期候用照顧人員等機制。 | 33 | 167 |
60 | 將複雜難懂的社區管制措施,轉換成容易閱讀、便於理解的內容。 | 33 | 167 |
61 | 管理委員會成員或住戶防疫分工,成立防疫小組或應變小組。 | 32 | 168 |
62 | 儲備一定量的食用水和速食,供社區服務人員應急使用。 | 31 | 169 |
63 | 針對社區服務人員進行疫情防控訓練。 | 31 | 169 |
64 | 建置醫院、里長、公家機關及志工團體等外部支援單位通訊名冊。 | 31 | 41 |
65 | 對於已列冊獨居且行動不便身障者,結合政府單位協助發放關懷口罩。 | 29 | 171 |
66 | 主動關懷社區聽障者/視障者,協助資訊取得方式,以便其及時獲得最新訊息。 | 26 | 174 |
67 | 積極參與政府舉辦之優良社區防疫評選活動。 | 22 | 178 |
68 | 建立社區疫情管理資訊系統。 | 20 | 1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