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朱淑君、廖宜德、王子瑜/採訪報導
雲林有座離島式的基礎工業區被稱為「台灣版西西離島」,它是雲林4個離島工業區當中的新興工業區,當年政府填海造陸,花了百億公帑打造此地,後來卻被荒廢多年,只有麥寮工業區有六輕進駐,但其中複雜的汙染問題和漁民補助至今仍是無解,如今中央跟地方已經有了新方向,到底能不能如願?帶你來看。

▲政府填海造陸,在雲林外海打造離島式工業區。
台灣四面環海,但雲林麥寮的海邊怎麼憑空冒出一座「島嶼」,而且這座島還有座橋樑與台灣本島相連著,熟門熟路的釣客還戲稱這是「台灣版西西離島」。
從海上望過去,四周完全無人,這裡是雲林離島工業新興區,原本預計填成991公頃陸地後會對外招標,但僅填了3分之1,大約283公頃後,政府評估效益不符,決定暫停開發,從此這裡便被荒廢了。

▲只有麥寮工業區有六輕進駐。
記者朱淑君:「我身穿青蛙裝,準備前往西西離島,我們靠當地人接應,現在搭的竹筏又稱作海上計程車,帶大家揭開神秘面紗。我現在已經登島了,可以看到我的左手邊是廢棄蚵架跟垃圾,右手邊則是比人還高的石頭,相當荒蕪。」
1991年,行政院將此地劃定為雲林離島式基礎工業區,工業區一共分為4大塊,唯獨北邊麥寮區有六輕進駐,但污染問題也一直是當地居民敢怒不敢言、敢言也沒用的痛。

▲當地的農損問題至今仍是無解。
蚵農林進郎:「海線倒退,把原本在這邊的蚵田都覆蓋住,而酸化也讓牠(蝦、蟹)的殼很難成形。」蚵農說蚵仔的年產量大幅銳減,大家看天吃飯,若遇到天災毀損,他們只能把委屈往肚子裡吞。
蚵農林進郎:「比如說去年大概有30幾萬條,但是我收的時候,只有10萬條拉起來。」記者朱淑君:「那去年是不是賠了100多萬?」蚵農林進郎:「將近,有。」記者朱淑君:「那接下來呢?」蚵農林進郎:「接下來就養少一點啊,不然風險更大。」

▲單位互踢皮球,蚵農只能自行吸收農損。
理論上,農損該找農委會,但這裡漁民沒漁權,因為此地被劃定成工業區,主管單位雖然是工業局,但農損又不是他們負責的範圍,各單位互相踢皮球,導致漁民求助無門。
雲林縣長李進勇:「在這個範圍內,養蚵的若是有損害,農委會可以補助,但是這一塊地區就沒有辦法得到補助,這樣公平嗎?那是為什麼會這樣?政府為什麼要大小眼?都是養蚵的,有的有賠,有的沒賠。」

▲縣府期望活用閒置土地,在該地推動綠能計畫。
接下來,中央和地方政府官員都想在此地推動綠能建設,還簽訂了「跨國MOU計畫案」,行政院更在今年2月推出「前瞻基礎建設計畫」,雲林就提報了270億元用於活化閒置土地,希望將工業區解編,加上風力發電跟太陽能板,打造綠能計畫,開創新商機。

▲通往雲林新興工業區的橋梁目前被封閉。
目前唯一通往雲林新興工業區的橋梁已經被鐵柵門擋住,甚至還有保全看守,禁止民眾進入。如今綠能計畫即將開始施行,政府將大筆重金砸下去,究竟是不是另一個錢坑,或是再一次的生態浩劫,還是能成功替這塊土地解套,沒有人能提供答案。(整理:實習編輯鄭餘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