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府智庫發布報告,中共透過法律戰、經濟脅迫等手段施壓台灣,代表中國政治作戰邁入新階段;在2026年台灣地方選舉前,北京可能會加強法律戰和經濟施壓,這場選舉可預判中共可能會如何干預台灣2028總統大選。

▲華府智庫發布報告,中共透過法律戰、經濟脅迫等手段施壓台灣,代表中國政治作戰邁入新階段。(合成圖/翻攝自央視微博;Pixabay)
華府智庫全球台灣研究中心(Global Taiwan Institute,GTI)昨天發布「中國共產黨對台法律戰與經濟脅迫」(Chinese Communist Party Lawfare and Economic Coercion Against Taiwan)報告,探討中共運用法律戰及經濟脅迫等政治作戰手段對台施壓,代表中國政治作戰邁入新階段,意圖透過經濟整合及操弄法律論述逐步對台進行政治控制。
這份20頁的報告由GTI執行長蕭良其(Russell Hsiao)及研究員桑多(Benjamin Sando)撰寫。報告提到,中共針對對手,特別是台灣,所發動的新型多領域攻勢特徵之一就是運用法律戰,企圖施加或擴大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台灣的司法管轄權。
報告分析,這些措施是為了挑戰、削弱台灣實質主權,並誘使其他國家承認北京對台灣主權的主張。
報告指出,北京除了動用國內法手段來擴大中國對台灣的司法管轄權,還積極推動聯大第2758號決議的扭曲詮釋,以支持它對台灣主權的主張,企圖把「一中原則」合法化為國際法律共識。
聯合國大會1971年通過2758號決議,表明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在聯合國的唯一代表」。但北京擴大解釋為「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無需另有代表,大力壓縮台灣參與聯合國體系的空間。
GTI報告指出,北京正片面利用其國內法律作為法律戰手段,以限縮台灣政府的法律空間。這些舉措代表北京企圖否認中華民國的存在,以及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為2個分立司法實體的客觀現實。
報告寫道,中國在法律與經濟領域強化非軍事手段,顯示它整體策略的重大轉變,從「嚇阻台灣獨立」的立場轉為「迫使(台灣)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統一」。即使北京看起來不像已放棄所謂的「和平統一」,仍希望在不動用軍力的情況下吞併台灣,但中國採取的法律戰等措施,代表已偏離先前默認海峽兩岸存在2個不同司法實體的立場。
報告舉例,中國對台灣相關案件的審判日益增加、更新相關法律規範,並擴大在台灣海峽的海事執法,目的都是為了整合台灣。「金門模式」可能成為未來中國擴張法律管轄權與軍事存在的案例研究,使兩岸關係更加複雜。
另一方面,報告指出,中國的經濟手段不只包括誘惑,還有懲罰。北京近期措施反映了日益強硬的經濟脅迫手段,包括對特定商品的禁令、擴大進口限制,以及制裁個人和機構等。
儘管如此,中國並未完全放棄經濟利誘的策略。報告寫道,中共中央於2023年9月提出支持福建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表明福建在兩岸融合經濟發展扮演的角色,也顯示中國致力進一步將涉台事務納入法律與經濟架構之中。
同時,報告指出,美國國會已提出2項值得關注、針對中共經濟脅迫行為的立法倡議,其一是試圖透過嚴厲經濟懲罰手段遏止中國軍事挑釁的「與台灣同一陣線法案」(STAND with Taiwan Act);另一項則是「反經濟脅迫法案」(Countering Economic Coercion Act),設法在中共實施經濟脅迫當下,立即採取措施減緩衝擊。華府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近期一項研究顯示,第2種方式的效益更大。
報告指出,台灣2022年舉行地方選舉之前,中國曾大力仰賴經濟手段企圖影響選舉結果。在2026年的地方選舉之前,北京也可能會加強法律戰和經濟手段施壓,這場選舉可預先看出中共可能會如何利用政治作戰,意圖干預台灣2028總統大選。(中央社華盛頓19日專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