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聲量看政治
4月10日,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召集15位縣市首長,聯名發表「共商國是」聲明,表面上是面對關稅危機的團結動作,實則是一場爭奪政治論述的佈局。這場會議沒有提出具體的因應策略,反倒刻意回避「中國因素」,轉而將關稅問題描述為「企業共同面對的困難」,試圖搶奪主導國家地緣政治論述的發言位置。

▲國民黨主席朱立倫10日晚召集藍營執政縣市首長出席「縣市長聯合對策會議」。(圖/記者蘇晏男攝影)
但問題不在於是否願意合作,而在於誰能真正提出願景、承擔方向。
當賴清德總統已明確對外表示台灣將積極加入「民主產業鏈」,與美國站在同一戰線上,朱立倫與藍營地方首長的集體發聲,反而像是在倉皇間補上政治正當性的空洞,只為了維持一種模糊而虛幻的「中立」。
誰定義危機,誰就主導國家未來
這場聲明並非單純的應急之舉,而是一次政治主導權的爭奪。朱立倫不願讓賴清德在國際媒體上的表態定調「國家戰略走向」,於是以「地方聯合請命」的形式包裝,想要向外界傳達「我們也有方案,我們也能代表台灣」。
但這正暴露出國民黨的困境,他們無法明確表態,只能持續在「不要激怒中國」與「不能得罪美國」之間拉扯。這不是戰略,而是失去戰略後的拖延術。
「中立理性」的迷霧與責任閃躲
當世界已進入選邊時代,這群人卻還在販售「中立」的神話。國民黨一方面在中國軍演時噤聲,一方面又在美中貿易衝突升溫時扮演「溫和理性」的代言人。所謂「共商國是」,實則成了延遲決斷、分散焦點的煙幕彈。
這種策略幾可稱為一種政治詐術,包括不談中國,只談企業;不問未來,只談困難;不負責任,只想分攤責任。當人民在面對經濟壓力時尋求明確方向,這種模糊不清的說法將只會引發更大的不信任。
「合作共商」的虛構與統戰的重演
「攜手同心」、「共赴國難」這些字眼,看似感人,其實空洞。這些語言既無具體政策,也無清晰價值,只剩歷史陰影。這種話語方式,曾在1949年之前的國共內戰中反覆出現,表面凝聚士氣,實則掩蓋崩潰。
今天亦然,當美中之間已不再有「灰色地帶」,當全球供應鏈開始排除親中政體與模糊不清的角色,國民黨仍企圖用歷史話術敷衍現實抉擇,只會讓自己更像那個不願選擇而最終被拋棄的一方。
社會耐心已盡,模糊等於背叛
這場會議,若無實質作為,將被視為另一場「象徵性姿態」。社會對模糊空間的耐性已經逐漸耗盡。當一個政黨無法對敵意清楚命名、對未來負責表態,它就無法獲得人民的信任與授權。
如果此刻還想用「我們也有聲音」來取代「我們也有方向」,那麼這場聲明就不只是失敗,而是歷史性錯判。

▲共赴國難還是共謀沉淪?他揭朱立倫與15位國民黨地方首長共商國是的陷阱。(圖/翻攝自聲量看政治)
此刻,不是喊口號,而是寫劇本的時候
真正的國是會議,不是由誰來喊得大聲,而是誰能把方向說清楚、願景說服人。朱立倫若不能正面面對台灣此刻所處的文明轉折,就無法帶領任何政黨進入未來。
世界不會等待台灣慢慢想清楚,中國不會停止威脅,美國不會容忍模糊,人民更不會再容忍閃躲。
此刻不是選擇「合作」的語言,而是選擇「站隊」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