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中心/林昀萱報導

▲南海海槽未來30年發生大地震機率上調至80%。(圖/日本氣象廳)
近期全球強震不斷,緬甸日前才發生規模8.2的毀滅性地震,造成超過2000人死亡,東加群島緊接著又爆發7.3級地震,引發國際社會對於「南海海槽特大地震」的再度關注,也讓日本漫畫家竜樹諒於1999年出版的《我所看見的未來》再度引起討論。日本政府最新災害評估報告顯示,若南海海槽大地震發生在冬季的深夜傷亡將最慘重,日本九州宮崎縣恐有多達3萬9千人死亡。對此,宮崎縣知事河野俊嗣也做出回應。
南海海槽位於日本南面海域,由日本駿河灣延伸至日向灘海域,長約700公里,屬於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板塊的聚合型板塊邊緣。南海海槽地震是指位於靜岡縣至宮崎縣對出海域的南海海槽發生8至9級大地震,對上一次是在1944年於海槽東面發生7.9級地震,並在1946年再於西面發生8級地震。日本政府的地震調查委員會曾在今年1月將未來30年內發生同樣規模的地震機率由原本的「70至80%機會」,上調至80%左右。

▲日本政府估計,南海海槽特大地震發生在冬季深夜傷亡將最慘重。(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
據日本政府最新預測,如果「南海海槽特大地震」發生,造成的經濟損失最大可能超過292萬億日元,恐導致29.8萬人死亡。且一旦南海海槽在「冬季深夜」發生大地震,將是傷亡最慘重的時刻,在最壞情況下,推估宮崎縣因海嘯和建物倒塌造成的死亡人數恐飆至3萬9千人,這是宮崎縣5年前公布的損失估計的2.6倍。
《NHK》報導,河野俊嗣8日在記者會上解釋,這是因為宮崎縣設定的「早期疏散率」意即地震發生後儘早撤離的民眾比例是55.5%;國家設定則是20%。河野俊嗣表示,通過提高實際的提前疏散率,可以減少人員傷亡,再次呼籲縣內的居民提前避難。此外,宮崎縣也在去年進行居民海嘯意識調查,從中獲得早期疏散率等數據,計劃本年度制定並公布新的損失估計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