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川普政府2日祭出「對等關稅」後,中國也以對等關稅反制,加劇市場悲觀情緒。綜合分析認為,中國後續的出口壓力加大,中美科技、金融也會繼續脫鉤,儘管美國的衰退風險也在增加,但川普政策調整可能會比市場預期晚。

▲美國川普政府2日祭出「對等關稅」後,中國也以對等關稅反制,加劇市場悲觀情緒。(圖/中央社)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徐奇淵今天在陸媒「財經」雜誌撰文,認為川普不會那麼快就對政策「糾偏」的原因包括:美國實體經濟尚未受到關稅政策衝擊;儘管美股下跌,但這次川普更關心實體經濟;美元預期會持續走弱,有利於製造業回流;如果美國一定要選擇衰退,寧願在2025年進行各項大刀闊斧的改革,而不是期中選舉的2026年。
美方2日宣布的對等關稅中,對中國稅率為34%,今年累計為54%。對很多產業來說,中國出口到美國的商品已經面臨60%以上、甚至超過70%的稅率,將大大衝擊中國對美一年約5000億美元的出口額。
根據微信公眾號「首席經濟學家論壇」,廣發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郭磊表示,美國「對等關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包括:對美出口增速後續壓力上升,對整體出口形成一定拖累,對名目GDP理論影響大致為1個百分點左右。此外,出口減少會伴隨產能利用率下降,對產品價格將帶來壓力。
中泰國際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表示,2024年淨出口對中國GDP成長率的貢獻占30%,「今年預計貢獻為負」。因此,今後應逐步減少對外需的依賴,擴大內需將是必由之路,不能再心存僥倖了。
第一財經引述光大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高瑞東分析,川普的中國政策中,貿易—科技—金融視角層層遞進。若中美貿易在4月加速脫鉤,在中美談判不暢的情況下,5月至6月中美間可能科技脫鉤、金融脫鉤,與關稅政策共振,放大對資本市場的壓力。
經濟學家華生在微信公眾號「經濟學家智庫」發文指出,從全球和長期角度看,無論美國每年近兆美元的全球貿易逆差還是中國每年近兆美元的全球貿易順差的局面,都不可能長遠持續。因此從美國的利益出發,川普政府重構世界貿易秩序的舉動無論表面上如何蠻橫魯莽,在邏輯上還未必是那麼離譜和瘋狂。
他認為,這次關稅大戰是如川普所願的一次性衝擊和陣痛,還是會演變為美國乃至全球性的經濟衰退,取決於關稅戰博弈的進展。對中國來說,不論外部發生什麼情況,「最根本的還是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也就是大力發展民營經濟、金融支持資本市場、以財政化債、房市止跌回穩及全面振興內需等。(中央社上海6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