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蔡駿琪、林煜哲/台北報導
疫情爆發後,貨櫃船運市場大好,兩年來各國船東買船、造船,相繼執行了好幾輪,新的一年,長榮、萬海等航運,也有展開新一輪造船行動,但反觀陽明海運,至今造船和買船卻毫無進展,連交通部長王國材都擔心,陽明董事會可能太保守。

▲疫情使得貨櫃船運市場大好。(圖/業者提供)
疫情之後,連帶影響貨櫃船運市場,各國船東買船、造船,執行好幾輪,各大船公司相繼部署造船行動,但反觀陽明海運,造船、買船卻毫無進展,就連交通部長王國材也很關心,擔心陽明董事會太過保守。

▲陽明海運造船、買船毫無進展。
陽明的官股身份是最大的束縛,政府過去對造船時機不當,造成累虧所採取的究責行動也出現後遺症,平面媒體指出,陽明2020年初因為追究10年前的造船案,處分總經理和兩位副總經理,才會沒有主管敢對造船案提出強力主張。

▲交通部長王國材擔心陽明董事會太過保守。
中華國際物流與運輸經營協會理事長李彌:「陽明海運它的貨櫃運,運輸規模一直不是很大,所以它沒有經濟效應,第二個,因為它公營的,它的經營效率跟萬海等來比是比較差一些。」
對比近期萬海董事會通過斥資10.2億美元,其中7億美元用來造新船,其餘用來購買二手船,預計未來3年內有41艘新船交船,長榮海運則是去年9月一口氣訂造24艘新船,3月中又向造船廠加訂3艘2.4萬箱貨櫃船,總造價估計約5億多美元。

▲長榮和萬海航運,都展開新一輪的造船行動。
中華國際物流與運輸經營協會理事長李彌:「等到疫情結束以後,對於國際海櫃貨運運輸的需求就會減少,假如有一個遠見的經營者,未必會現在就去大量買船。」
專家說,以現階段來看,海運前景真的是好,但放長遠來看,疫情因素沒了,供需很可能就會產生變動。而疫情以來,航運規模擴展快速,經營團隊如何構建未來發展藍圖備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