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CTWANT

▲晚睡的人即便睡滿8小時,健康風險仍顯著高於早睡早起者。(示意圖/pixabay)
近期中國媒體《生命時報》援引多項國際研究指出,即便晚睡晚起者每日睡眠總時數有達到足夠的8小時,其健康風險仍顯著高於早睡早起者。研究中顯示,晚睡晚起的行為易打亂人體自然的晝夜節律,進而干擾多項激素分泌與代謝機能,增加罹患糖尿病、憂鬱症症與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文章中提到,近期歐洲糖尿病協會(EASD)年會上,荷蘭萊頓大學醫學中心公布了一項研究成果,相較於作息正常、早睡早起的人,晚睡晚起者罹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高出46%。萊頓大學醫學中心研究員表示,改變身體的晝夜節律,可能會影響皮質醇、飢餓素、瘦素等關乎胰島素敏感性的激素系統,再加上晚睡易導致夜間進食,進而拉升糖尿病風險。
根據2023年美國《內科醫學年鑑》(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一篇研究指出,晚睡晚起者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比早睡早起者高出72%。即使考量飲食與活動等生活方式因素後,風險仍有19%的顯著上升。
2022年一篇納入39項觀察性研究的綜合分析也指出,夜型作息者與癌症風險升高18%、糖尿病風險升高30%、以及憂鬱症風險升高86%,這些疾病風險的提升,都與夜間作息有顯著關聯。此外,夜型作息者其空腹血糖、糖化血紅蛋白與低密度膽固醇水平亦高於早睡早起者。
至於為何晚睡晚起會導致這些後果?研究人員認為,這主要與「晝夜節律錯位」有關。當生理時鐘與日常生活安排、光照環境不一致時,就會導致內分泌、體溫、免疫、細胞修復等週期性生理過程失調。這種失調可能降低胰島素敏感性,導致血糖異常,也會影響情緒神經傳導物質(如血清素、多巴胺)運作,增加憂鬱症風險。
麻省理工學院與哈佛大學聯合研究也提到,早睡早起對心理健康也有正向影響,每將入睡時間提早1小時,可使重度憂鬱症風險下降23%。
研究人員認為,這與神經系統的節律性活動密切相關。早起讓個體更早暴露於晨間自然光,有助於穩定情緒與心理狀態。
中國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精神心理科主任張斌也提到,人類的生理節律深受「生物鐘」控制,從心率、血壓到內分泌與腸道蠕動,皆有規律波動。例如,正常情況下心率與血壓於白天升高,夜間降低。皮質醇在凌晨達最低,晨間上升,有助於清醒;而胰島素與褪黑激素的節律則影響代謝與入眠品質。
廣東省人民醫院睡眠障礙診療中心主任歐現則表示,雖然部分人自認為是「夜型人」,但多數晚睡現象其實是由玩手機與拖延行為導致,並非基因使然。若非工作或特殊情況所迫,建議儘可能早睡早起以配合生物鐘。而對於不得不晚睡的人,如輪班夜班者或因出差調時區者,則應更注意生活調節,如避免夜間暴飲暴食、加強白天日照、維持規律運動與均衡飲食、避免抽菸與飲酒等,以降低損害。
至於如何維持良好睡眠品質,學界公認兩大原則:第一是「睡眠規律」,第二是「睡眠足夠」。具體建議包括如下:
1.將床鋪「專用於」睡眠,避免在床上使用手機、閱讀或工作
2.每日固定時間起床,即使是假日也應該儘量避免晚起
3.避免「報復性熬夜」,意即強迫自己延後睡眠以獲得更多娛樂時間
4.成人每日建議睡眠時數為7至8小時,年長者約需5至7小時,青少年與兒童則需8至10小時不等
此外,為改善睡眠質量,睡前1小時應避免劇烈運動與強光刺激,可藉由泡腳、伸展運動或靜坐冥想放鬆神經系統。環境方面,建議使用遮光窗簾、降低噪音並調整室溫,以營造利於入眠的空間。若出現長期失眠狀況,應盡早就醫尋求專業治療。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