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認定為國家遺產!越南傳統魚露業陷危機 若全球氣溫續上升魚類恐滅絕

編譯蒲世芸/綜合報導

越南傳統魚露(nuoc mam)製作技藝已有數百年歷史,如今卻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美聯社報導,隨著氣候變遷加劇與過度捕撈問題惡化,作為魚露關鍵原料的鯷魚(anchovy)正變得愈來愈難取得,這不僅威脅到當地小型家族企業的生計,也可能衝擊越南在全球魚露市場的競爭力。

請繼續往下閱讀….

▲全球暖化導致捕魚成本上升。(圖/翻攝自Pixabay)

家族堅守四代 但未來充滿變數

現年41歲的裴文富(Bui Van Phu)繼承了家族四代經營的魚露事業,這項傳統技藝甚至被越南官方認定為「國家遺產」。然而,他卻對未來充滿憂慮:「這不只是魚露的品質問題,還牽涉到歷史價值。」

他的父親裴文豐(Bui Van Phong)在50年前的越戰結束後,選擇留在家鄉,而非跟隨數十萬越南難民逃往國外,堅守家族事業;如今,氣候變遷與產業化生產的夾擊,讓傳統魚露的未來岌岌可危。

氣候變遷讓鯷魚減少 捕魚困難度增加

傳統魚露的核心原料——鯷魚,主要棲息於富含養分的近岸海域。然而,隨著海洋暖化加劇,海水含氧量減少,科學家擔心魚類可能因此變得更小,甚至數量大幅減少。德國基爾大學(Christian-Albrecht University of Kiel)漁業研究學者薩瓦特奇(Renato Salvatteci)研究遠古化石記錄發現,過去的暖化時期確實發生過類似情況。 

海洋升溫不僅威脅到海洋生態系統,也影響海洋生物的生存,導致魚類變得更小、更缺乏營養,進一步推高捕撈成本,最終影響糧食供應。鯷魚在海洋生態中扮演重要角色,除了是鯖魚等經濟魚種的食物來源,也是製作魚粉的重要原料,而魚粉則被用於養殖魚類的飼料。 

除了氣候變遷,過度捕撈更讓情況雪上加霜。南海(South China Sea)作為全球約12%漁獲的來源地,因地緣政治衝突導致漁業管理困難。自1980年代以來,工業化捕撈使用大型拖網「一網打盡」,導致漁獲量雖然增加,卻無法持續成長。根據2020年漁業趨勢分析,近年來漁獲量已出現停滯。

根據英屬哥倫比亞大學(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2021年的研究,即使全球能夠將氣溫上升控制在攝氏1.5度內,並減少一半的捕撈量,南海的魚群數量仍可能減少超過20%;若氣溫上升至4.3度,魚類甚至可能幾乎滅絕。

傳統製作成本高昂 許多家族難以維持

儘管白天在學校擔任資訊科技講師,裴文富仍堅持投入家族事業,努力維持祖傳工藝。他解釋,理想的鯷魚捕撈期通常落在1月至3月之間,當魚群聚集於峴港(Da Nang)沿岸時,漁民才能進行捕撈。符合條件的魚會與適量的海鹽混合,放入特製的陶甕中發酵長達18個月,每週需攪拌數次,最後才能過濾裝瓶販售。

「海鹽的產地不同,會影響魚露的風味。」裴文富說,每個家族都有自己的獨門配方,裴家則堅持「三份魚、一份鹽」的黃金比例。但如今,取得優質鯷魚變得困難,許多魚販感嘆,以前當作魚餌的魚,如今卻已成了市場主流。高昂的漁獲成本,也讓許多家庭開始考慮退出這項傳統產業。

越南積極拓展市場 但原料短缺成隱憂

根據市場調研機構 Introspective Market Research 報告,全球魚露市場規模預計將從2023年的185億美元,成長至2032年的290億美元。越南與泰國同為全球最大魚露出口國,政府積極推動食品安全升級,希望進軍美國、歐洲與日本等高端市場,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國家品牌,藉此向世界推廣越南文化。 

然而,原料短缺的問題可能拖累這一願景。魚露在越南飲食文化中的地位極為特殊,許多海外留學生提到這股熟悉的風味時,仍感嘆:「一口魚露,讓人瞬間回到家鄉。」當地頂級主廚更直言:「魚露是越南料理風味的根基。」

隨著越戰結束近50年,裴文富希望未來能將家族的傳統技藝傳承給下一代。然而他也坦言,一切都取決於海洋資源是否還能夠支撐這門手藝。

「對我來說,魚露不只是調味料,而是我們的工藝、文化與傳統。它需要被守護、保存,並世代相傳。」他說道。

越南 魚露 全球暖化
延伸閱讀
相關新聞
熱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