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世界客家博覽會世界館將現場體驗足跡帶回家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客家人口自1850年代以後大量外移到世界各地,在遷徙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一個橫跨各個區域的族群整體,呈現了「客家性」的多元發展。2023年「世界客家博覽會」以「Travel to Tomorrow」天光日个客家為主軸,展現客家人遷徙至世界各地,發展出融合客家與當地文化的多元面貌。

請繼續往下閱讀….

過往,互動展覽往往透過現場裝置、多媒體互動,帶給觀眾沉浸式的展覽體驗,這類當下的「現場」體驗和記憶可能除了美好回憶以外,很難將體驗的足跡「實體化」。世界館策展團隊為突破藩籬,邀請生成藝術家王新仁加入團隊,共創結合科技及文化的互動展覽,透過區塊鏈的特性和應用,採用 NFT 數位收藏品轉換「虛擬物件」的特性,彌補現場體驗足跡無法「實體化」的遺憾,重新定義互動展覽的現場性

▲主視覺由藝術家野老朝雄設計。(圖/桃園市政府提供)

透過互動體驗機制和生成藝術說明客家文化的多元多樣性

世界館主軸為「在地與多元」,以四大展區「序曲」、「世界客家」、「點亮世界」及「攜手前行」,講述著客家人離鄉至世界,融合在地並發展其獨特文化,館內陳列馬來西亞、香港、模里西斯等來自世界各地的客家展品,設置360度球型動態投影、浮空穹頂、船隻投影藝術、竹編環形沉浸式劇場等主題科技裝置,加上22位世界客家名人典故,傳遞歷史上客家名人對社會發展的影響。

▲竹編環形沉浸式劇場。(圖/c2x3 提供)

展覽中最受矚目的竹編環形沉浸式劇場由環境藝術家李簣至及生成藝術家王新仁攜手打造。王新仁運用機器學習技術,透過演算法下的亂數力場,讓體驗過程充滿變化、難以預測,演算法下的函式又讓每一個生成變化的結果,有著同樣的根源和元素,聽起來艱澀,實際上創作概念與客家文化的流變卻不謀而合,每一個遷徙都有自我新的風貌,但回頭觀看卻又可感受文化的同質性。

▲王新仁《Chaos Research》 (圖/藝術家提供)

從一連串無法帶走的現場體驗成為一個實際的區塊鏈證明

世界館與其他展覽的差異在於,參觀展覽路徑中,觀者接收 Line Beacon 回答相關問題,例如歷史題、想像力題,最終在18 米巨大的竹編裝置藝術前掃碼生成影像,觀者選擇不同答案都會對應到一段聲音或是畫面,透過遊戲更了解策展概念,再藉由區塊鏈技術將結果上鏈,鑄造成NFT,成為實際的區塊鏈證明。即便展覽結束,未來在NFT 平台,可以透過足跡,在線上和區塊鏈上開啟另類體驗性展覽,展覽不再是一次性,「虛擬空間」(鏈上)與觀眾持續產生關係,形成以展覽為核心的社群,打破虛擬實世界的疆界,拓展了展覽的衍伸性。

▲每個人的現場體驗都透過藝術家王新仁的演算法成為一件藝術作品。(圖/c2x3 提供)

展覽資訊

2023世界客家博覽會「世界館」

主辦單位:客家委員會、桃園市政府

展期:2023.11-10.15

門票:免費

世界館地址:桃園市領航北路一段100號(可搭高鐵至桃園站,轉機捷至A19,步行五分鐘)

官網: https://www.hakkaexpo2023.tw/homePage

FB: https://www.facebook.com/2023HAKKAEXPO

IG: https://www.instagram.com/2023hakkaexpo/

#2023 世界客家博覽會

#桃園市政府 https://www.tycg.gov.tw/ch/

互動展覽 2023世界客家博覽會 竹編 藝術 客家 桃園市政府
延伸閱讀
相關新聞
熱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