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學生時期是否有過疑惑,為何老師批改作業和試卷時,每每都是採用「紅筆」,而不是使用藍筆、紫筆、綠筆等其他特別顏色?其實這是有來由的,除了歷史流傳習慣之外,就物理學角度也有其道理。

▲(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
紅筆改考卷文化最早源自於古代「硃批」,皇帝利用硃砂紅筆批閱奏摺,又稱為「硃批奏摺」或「硃批諭旨」,在清朝年間成為特有文化,不過相傳最早源於秦始皇,當時因各地臣子呈奏繁多,為了提高效率、避免漏批,秦始皇便在每一份閱過的奏本上以「硃砂」做上記號,漸漸地流傳下來。
另外以物理角度來說,高雄補教界一名黃姓理化老師解釋,紅色除了顏色醒目之外,也屬於光的三原色之一,波長為可見光中的最長(約620至750奈米),較不容易產生散射,讓人一眼就看見,因此被人廣泛用來作為「警示」訊號,因此會讓人感到「緊張」、「危險」,帶給人視覺衝擊,具有警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