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聲量看政治
倒閣倒的不是卓榮泰也不是賴清德,是朱立倫、蔣萬安與國民黨自己
從4月13日至22日的YT聲量趨勢觀察,蔣萬安在倒閣論拋出前聲量即穩步上升,17日達高點後逐漸下滑;倒閣一詞則在同日以後被帶動上升,至22日仍持續攀升。朱立倫則始終徘徊於邊緣,未曾成為任何焦點。

▲聲量分析:蔣萬安提倒閣成了對國民黨內部秩序的清算。
這不是「領袖號召力的差異」,而是國民黨內部結構正進入一場權力的重新分配。
蔣萬安之所以成為聲量主體,不是因為倒閣說得多激烈,而是因為他「允許自己被投射為出口」:一個可攻擊、可情緒動員、可產生對立感的介面。他沒有替國民黨說話,而是成為國民黨某些人壓抑不滿的臨時舞台。倒閣,不過是為了轉移罷免困局而拋出的煙霧彈。
倒閣不是策略,是失控的集體焦慮補償
朱立倫在22日急忙牽起黃國昌的手,試圖把「倒賴」、「反綠共」、「守民主」串聯成一個可運作的選邊框架。但事實上,朱此時已經 #失去定義局勢 的能力。他的政治論述不再能主導國民黨的意識形態,而只是不斷消耗國民黨過去的權威象徵。
倒閣聲量上升,並不代表支持度提升,而是代表泛藍支持者對罷免局面進入中後期的焦躁與不安正在尋找能轉移能量的集體行動象徵。
倒閣,是在國民黨的反罷免疲乏、地方被搜索、組織出現裂痕時的 #政治自慰;是一種「至少我們還能一起罵賴清德」的情緒團結假象。
聲量告訴我們的不是哪個人成功,而是國民黨不再是一條鞭政黨
過去國民黨的權力操作建立在一個集體領導的節奏下由上而下垂直控制:中央下達方向、地方配合執行、媒體統一論述。但這張聲量圖清楚顯示,朱立倫說的話無人擴散,蔣萬安不說話也能衝高聲量,倒閣可以被當工具、也可能成為政治反噬。
國民黨已經進入「群龍無首」狀態:沒有統一節奏、沒有真正的共同敵人、沒有核心代言人。每個人都在講自己的話,每一個社群都在期待「自己的蔣萬安」。而朱立倫,只剩下紙上動員與道德高地,卻無法下場接戰。
罷免進入最後關鍵,國民黨進入重組前夜
聲量圖與政治時序的對照,顯示罷免行動正在進入一個勝利的最後關鍵:前半段動員靠熱情與義憤,中段靠組織能力,進入後段則需要「勝利想像」的支撐。而倒閣不具備這樣的功能,它無法解決泛藍的政治無力感,只會製造更高的壓力落差。
國民黨此刻不是在反攻,而是在內部選邊。聲量最強的人,不代表最能掌權,但會是接下來被要求付出「領導責任」的那個人。蔣萬安的下一步若無實質對應政策或動作,將很快被消耗;朱立倫若無法在26日現場奪回掌控力,#將徹底淪為政治幽靈。
這不是一次成功的倒閣操作,而是一次國民黨內部政治聲量競爭中,情緒主導權的階段性移轉。國民黨正暴露出它無法整合自己內部政治整合的本質,而蔣萬安的高點,或許正是其個人角色被全面耗盡的起點。

▲國民黨主席朱立倫日前號召黨公職跟支持者在北檢門口聚集。(圖/翻攝自朱立倫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