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聽新聞
0:00 0:00

募款的背叛/資訊不透明養出公益巨人 社福團體做帳來躲法規成常態

記者陳怡芸、林松斌/台北報導

善款被消失並不是特例,但是「台灣募款不透明」加上民眾普遍信任大品牌公益團體,使得捐款更集中,讓公益團體大者恆大。曾有調查指出,台灣每年的捐款有76%集中在兒童福利聯盟等7家大型機構,剩餘的24%需要分給其他190個團體。

為提高捐款,不少社福團體會利用募資平台來募款,增加曝光度,然而平台抽成和廣告行銷費用總價格,往往超過衛福部「必要成本只能占募款金額15%」的規定。為了讓年度收支財報在帳面上符合規定,社福機構透露,他們會用其他名目來報帳,一樣能挪用捐款,但這些商業行為的支出,捐款人永遠看不見。

募資不透明隱憂1:捐款效益社福團體有感

為了地下街人流帶來的廣告效益,唐氏症基金會將庇護商店開進台北車站,也讓唐寶寶有就業機會。有更多曝光機會,就可能帶來更多維持營運的收入,這是唐氏症基金會和募資平台合作之後學到的方法。

唐氏症基金會董事長林正俠認為,在台北車站設置庇護商店可增加曝光。(圖/翻攝自唐氏症基金會官網)

▲唐氏症基金會董事長林正俠認為,在台北車站設置庇護商店可增加曝光。(圖/翻攝自唐氏症基金會官網)

唐氏症基金會董事長林正俠表示,其實在募資平台上的募款活動截止前,平台上顯示的募款金額跟人數都還無法直接用來辦活動,林正俠認為在台北車站設立一個庇護商店帶來的曝光和廣告效益,比募資平台來得更直接、更有效。幾年前,唐氏症基金會曾和某一平台合作募款,卻以失敗告終。而募資平台的抽成機制是讓不少社福團體打退堂鼓的原因之一。

募資不透明隱憂2:看嘸抽成後善款剩多少

捐款人在募款專案結束後,看不到社福團體實際能拿到多少善款,但平台抽成的費用是在募資平台上架的必要成本。

一個曾在募資平台募款過的社福團體分享他們的經驗,他們當時預設的募款目標是100萬元,但光是在募資平台上架的成本就已高達60至70萬元,這意味著如果募款計畫最終若成功募得100萬,實際上真正進到社福團體手裡的錢可能僅剩25萬。但這些都是捐款人無從得知的幕後困境。

募資不透明隱憂3:平台助行銷,社福成本高

在「貝殼放大」公司會議室裡, 執行長林大涵正與同仁們檢討他們新做的廣告,鉅細靡遺地檢查廣告影片的每一幀細節,因為任何一個微小的錯誤,都可能造成客戶印象扣分。

貝殼放大,號稱亞洲規模最大的集資顧問公司,提供想募款的客戶一條龍上架服務。規模較小的社福團體,如果不懂行銷又希望透過廣告來宣傳,就會考慮外包給募資平台的專業團隊來規劃一個勸募的行銷專案,但這時候社福團體就需要付出一點代價。林大涵分析,一個提案團隊可能會花掉30%的資源,其中有5、6%支付平台費用,可能還有10%拿去支付廣告費用、15%用來製作給贊助者的回饋品。

調查全台三大募資平台的上架服務費,「flyingV」抽成總贊助金額的8%、「嘖嘖」抽成5.5%、「挖貝」則是視提案團隊的計畫內容給予折扣後,平均抽成6%的平台服務費。

貝殼放大執行長林大涵表示,為將服務做好,提案團隊可能會花掉30%的資源。(圖/記者王為璜攝影)

▲貝殼放大執行長林大涵表示,為將服務做好,提案團隊可能會花掉30%的資源。(圖/記者王為璜攝影)

募資不透明隱憂4:支出成本恐違反勸募法

據《公益勸募條例》規定,勸募所得在1000萬元以下者,募款團體的必要支出只能占其中的15%。然而,募款團體只要將廣告行銷的成本算進去,往往會超過規定的金額。

但衛福部的公益勸募管理系統並不會揭露一個機構的募款所得來自哪些管道,因此就算募款必要支出超過規定裡的15%,捐款人也無從得知。衛福部社會救助及社工司副司長楊雅嵐回應,只要超過《公益勸募條例》規定就需要開罰。 

募資不透明隱憂5:年度帳面合規,真相卻是?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有社福機構私下表示,超過15%的必要支出會改以「顧問費」、「講師費」等名目來報帳,再彙整給衛福部的年度財報。簡單來說,就是作帳。種種行為都顯示了社福機構的募款資訊不透明。

楊雅嵐表示,勸募所得、收支報告,衛福部都有登載於公益勸募管理系統。但是,衛福部只看社福團體全年的年度財報,並不會細看「每個募款活動」的收支,更別說揪出檯面下的作帳文化,也因為不透明的募款資訊,更助長公益團體 大者恆大、愛心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

募資不透明隱憂6:捐款集中 社福大者恆大

「大哥哥、大姊姊,歡迎來買愛心手工餅乾」市政府捷運站出口傳來熟悉的招呼聲,小愉兒基金會的志工正在帶著心智障礙者賣愛心餅乾。小愉兒基金會致力於幫助心智障礙者自力更生。

2023年,基金會收到的捐款僅有30萬元,幸好靠著賣餅乾賺來80幾萬元的業務收入,才能繼續支撐組織營運。小愉兒社福基金會教保員黃雪如說,這些愛心餅乾都是心智障礙者親自製作、親自販賣,希望透過自力更生的方式,讓心智障礙者跟其他人社會互動,來減緩老化。

不用辛苦賣餅乾籌措經費,大型公益團體每年都有民眾固定捐款,更因為佔盡議題紅利,使捐款更靠攏集中。據統計,兒童議題的募款連續三年居冠,加上民眾對「大品牌」的信任感,無形中養出一個個「公益巨人」。此外,根據2021年的調查,台灣一年善款就高達1000多億元,卻有76%集中於兒福聯盟等七大團體,造成大者恆大,其他190個不夠有討論度的公益團體,只能共同瓜分剩下的24%。

長年關注社福議題的立法委員林月琴坦言,小型團體只要沒有知名度,恐怕只能一直努力求生存。要讓他們選擇花錢做好募款,抑或是花錢來聘請社工提供更好服務,我想大部分的團體都會優先考慮要提供好服務。

根據2021年的調查,台灣一年善款就高達1000多億元,卻有76%集中於兒福聯盟等七大團體。(圖/資料照)

▲根據2021年的調查,台灣一年善款就高達1000多億元,卻有76%集中於兒福聯盟等七大團體。(圖/資料照)

募資不透明隱憂7:收支全公開 防濫用愛心

林月琴一語道破小型公益團體的無奈現況,陷入資源有限、沒人捐款、無錢行銷的死循環。反觀大型公益團體,捐款用不完,卻想方設法要達到公益團體免稅門檻,必須讓年度支出達到60%,其中可提撥20%的準備金,沒有花掉就能視為年度支出,如果巧妙理財還能財富增值。以兒福聯盟為例,其中三分之一被董事會列為限制用途資金,例如置產基金,但其他三分之二屬於非限制用途資金,流向相對不明。

林月琴表示,大型公益團體以「要有工作人員來辦公」為由購置房產,並沒有錯,但如果買了一棟豪宅就不太適妥,政府也不會管公益團體最後到底是買豪宅還是買一般辦公大樓。

對比其他國家作法,美國限制公益團體的募款用途必須用在慈善、教育 愛國、公民或救濟等目的,且必須將捐款用途和支出內容都公開,接受社會大眾公評後再決定是否繼續捐款,台灣民眾則普遍信任公益社福團體會自律。為避免養出公益巨人,政府須規範社福團體公開收支細項。台灣善心人士可能會以為,他們捐的每一塊錢都有花在需要的人身上。然而檯面下,又有多少商業行為是用群眾愛心來買單呢?

#募款的背叛

GCS 2025 春季例行賽W6D1-2025/04/04《Garena 傳說對決》
大數據推薦
大甲媽遶境出神龕 登轎 萬人感動起駕倒數 | 2025大甲媽祖遶境進香 4/4 起駕 寶島神很大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