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心/倪譽瑋報導

▲受極端氣候影響,咖啡產量降低,恐讓價格攀升不止。(圖/資料照)
隨著全球暖化、資源過度開發、通膨等持續,不少稀鬆平常的商品,在未來可能會變貴。美國財經網站《Invested Wallet》統整13項「到了2030年可能變成奢侈品」的商品,生活中常買到的咖啡、一次性塑膠(如塑膠袋、吸管等)都有上榜。
一、傳統肉類(牛肉、豬肉)
極端天氣對全球飼料生產造成衝擊,玉米、大豆等可作為飼料的作物減產,使養殖成本上漲,成本壓力將會轉嫁給消費者;另外,不少國家對肉類生產加強稅收,也讓牛肉和豬肉價格持續上升。
二、氦氣
據美國地質調查局(U.S. Geological Survey)2023年的報告,全球氦氣消耗量達61億立方英尺,醫院和科技業的使用量就占62%,這兩大行業收購激烈、供不應求,讓不少派對用品商店也不販賣氦氣氣球,目前已難控制其價格上漲。
三、咖啡
主要產地巴西、哥倫比亞等的極端氣候(如不穩定降雨、乾熱),對咖啡種植造成嚴重影響,加上疾病問題,部分農家已放棄種植咖啡豆。市場分析師報告稱,隨著咖啡需求提升,不少大型咖啡連鎖商已開始囤貨,讓市場供應更加緊張。
四、一次性塑膠
除了石油價格上漲讓塑膠生產成本提高外,不少國家也管制一次性塑膠的使用,這讓塑膠製造業的成本高、收益低,不少廠商轉為尋找永續包裝材料,一次性塑膠逐漸少見,價格也將提高。
五、鋰(或鋰電池)
電動車產業蓬勃發展,鋰礦需求進一步提升,加上產地因環境法規與開採限制,鋰的成本高、供應少,電池(汽車電池、手機電池等)製造商互相競價買原料,影響了電子產品的價格。
六、鮪魚
全球鮪魚在歷經過去的捕撈,數量急遽減少,使得漁業面臨政府的管制,每個季捕撈配額越來越嚴格,漁船必須到更遠的地方捕撈,燃料成本上升,高檔餐廳更為產量不多的鮪魚而競價,將讓價格逐步飆升。
七、杏仁
加州水資源短缺,衝擊當地杏仁種植業,農民轉為種植水需求較少的作物,或是直接放棄種植、出售農地,讓杏仁供應量再降、價格持續上升。
八、處方藥
隨著製藥大廠掌控原料,各地藥局提供平價藥物的計畫面臨危機,糖尿病、心臟病和血壓等常見處方藥都將受影響。
九、印表機、墨水匣
無論企業、學校等,不少機構逐步數位化,讓印表機、墨水匣使用率降低,生產商得提高售價維持成本;加上小型印刷業者因收益不足倒閉,專業印刷業者便提高服務費用。
十、天然軟木(軟木塞)
軟木生長緩慢,葡萄牙、西班牙的軟木森林需要25年才能進行砍伐,不少酒瓶、裝飾品等仍需要軟木,需求已遠超供應,在互相競價之下,自2020年以來,軟木塞的價格飆漲18%。
十一、鮭魚
由於海水變暖、寄生蟲等問題,鮭魚養殖業受到衝擊,養殖成本高昂。另外,野生鮭魚則和先前的鮪魚面臨相同危機,因此整體價格仍難以壓低。
十二、楓糖漿
全球暖化衝擊傳統楓糖漿產業,暖冬讓楓樹產出的樹液量減少、糖含量降低,農民難以負擔種植成本,除了漲價外,傳統的純楓糖漿可能成為季節性商品。
十三、河沙(砂石)
河沙是建築常用的材料,可用於製作水泥、玻璃。亞洲、非洲部分地區盜採砂石狀況嚴重,政府加強管制,原本不足的供應量再減少,建築成本上升影響房屋等售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