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彭光偉、張峻德/綜合報導
三立採訪團隊前進伊拉克前線,在庫德斯坦和伊拉克邊境採訪了許多「難民營」,但其實國際組織並不稱他們「難民」,而是叫「境內流民」I.D.P.,他們沒有能力逃往國外成為難民,只能從ISIS掌控的摩蘇爾逃到同樣屬於伊拉克的庫德斯坦自治區避難。全伊拉克像這樣的境內流民人數高達三百萬,幾乎都由庫德斯坦的「巴贊尼」基金會協助安置,但基金會告訴我們,因為人數太過龐大,需要更多國際社會的協助。

▲流民排隊領取食物。
滿滿的一大鍋湯料工作人員細心攪拌,因為有上千人的餐食得靠他們才有著落。一個一個排隊領取食物,這些人有八成以上來自摩蘇爾,因為ISIS和伊拉克政府軍的戰事被迫逃離家園。
Barzani Charity Foundation會長Musa Ahmed:「在2014年的時候,在庫德斯坦安置的人口龐大,在45天之內我們就供應了990萬人次的餐食。」

▲境內流民的援助有限。
無家可歸逃到了伊拉克和庫德自治區邊境,但他們不被定義為難民而是「境內流民」,因為聯合國難民署等國際機構認為流民還不是生活條件最差的。
Barzani Charity Foundation會長Musa Ahmed:「聯合國認為這些境內流民雖然逃離家園,但都還在伊拉克境內,是伊拉克國民,所以不被當成是難民,提供的援助有限。」

▲流民收容營全靠基金會籌畫。
上萬個帳篷,流民收容營規模就像是個小城鎮,全由庫德斯坦的「巴贊尼慈善基金會」籌畫,伊拉克政府幾乎使不上力。
Barzani Charity Foundation會長Musa Ahmed:「不管是歐洲或是美國還有周邊的國家,對這裡的人不夠關心,他們只在軍事和政治上介入干涉很多,但是人道關懷卻不足,一個聯軍空襲炸彈的費用就可以買上千個帳篷了。」

▲運送物資過程曾遭ISIS攻擊。
因為不算難民,境內流民來自國際的救援都是次要,在國際媒體上也幾乎被消聲匿跡,上千名工作人員在前線工作運送物資的過程中甚至曾經遭到ISIS攻擊。
Barzani Charity Foundation會長Musa Ahmed:「我們的工作人員雖然幸運沒有受傷,但是我們物資車輛被ISIS掃射攻擊,類似這樣的事情我們經歷過無數次。」

▲流民需要更多國際的援助。
從流民的安置、孩子的教育,甚至經濟的救助,上百萬人的生計幾乎都由巴贊尼基金會一手包辦,不過伊拉克戰事未停,流離人口持續增加,基金會募款相當吃力,還需要更多國際社會的協助。(整理:實習編輯辛軍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