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雅筑/綜合報導

▲ChatGPT問世3年,現在很多事情只要「問問ChatGPT」就可以輕而易舉獲得答案,因此不少家長和教育人員擔憂,人腦會不會退化和變笨呢?(示意圖/資料照)
我們正處在一個世紀級的轉變,從3C時代邁入AI時代、從鍵盤輸入進入語音對話,每一次點進和每一句「問問ChatGPT」,其實都在重新定義人類怎麼學習、怎麼思考和怎麼使用大腦。但當答案隨手可得,AI漸漸能取代部分人類的功能,未來的人類會不會越來越「笨」,孩子們的腦會不會因此退化呢?基因權威張家銘醫師表示,「不用腦」神經確實會萎縮,但至關重要的是,不是科技有多強,而是誰才是真正的「大腦老大」。
3C時代極為方便加上AI時代的來臨與取代,現在很多問題的答案隨手可得,甚至生活上的一些大小問題,只要「問問ChatGPT」就可以獲得很好的參考甚至答案,這不免讓大家擔心,當答案來得太方便,什麼都可以問AI,人類漸漸懶得思考,孩子們的腦會不會因此退化,就演化論來說的話,未來的人類是不是也會越來越「笨」呢?我國基因權威醫師、台北榮總基因醫師張家銘坦言,這個問題近來常常在門診被父母與老師提出,就醫師專業的角度來看,這樣的擔憂其實不無道理,甚至是有可能的。

▲我國基因權威張家銘醫師直言,大腦不用,其神經確實會萎縮和退化,但這並不代表要與AI為敵,而是要思考怎麼運用。(圖/記者張雅筑攝)
「不用腦」,神經真的會萎縮!
張家銘醫師表示,現代神經科學已證實,大腦並不是「長好了就不變」的器官,而是隨時在改變、重組的動態網絡。當我們不再需要背誦、不再自己推理,而只靠外部搜尋答案,負責思考與整合的前額葉皮質(Prefrontal Cortex)會逐漸變得「靜音模式」。
這絕非誇飾法或在恐嚇大家。醫師進一步解釋道,像是負責專注力的「前扣帶皮質(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負責創造力的「內側前額葉(Medial Prefrontal Cortex)」,如果長期不被使用,神經連結(Neural Connections)真的會變少,甚至發炎退化。這就像肌肉不用會萎縮一樣,大腦也需要被鍛鍊。
AI是敵人?不,它可以是最好的副腦。
那既然可能影響腦的發展,是不是乾脆拒絕AI的使用和發展呢?張家銘醫師指出,其實不該怕孩子使用AI,而是要擔心孩子「只會用AI」。差別不在工具,而在使用者的主體性!如果一個人什麼都問AI,卻從不問自己,那他就只是把大腦外包給機器了。
張家銘醫師強調,若大人教會孩子,「AI只是助手,是我們的副腦(Co-brain),那就完全不一樣了。」
人類的大腦優勢從來不是記憶量,而是「整合」與「創造」。
若孩子開始思考,我想解決的問題是什麼?我用什麼角度來串連這些知識?我要用AI來幫我畫圖、編故事、寫報告。這背後的邏輯、價值與視角變成是「我說了算」,這時候,他不是「跟著AI走」,而是「帶著AI走」,這樣的大腦才是真的在進化。
把AI當工具,而不是靠山,才是人腦升級的起點。
「不是AI讓人變笨,是人忘了怎麼當老大!」張家銘醫師強調,對於大家擔心的AI時代到來,腦會不會退化還有人會不會變笨,其實大腦神經的命運還是主宰在人類自己手裡的。當人類把AI當作資訊副手,人們的大腦可以不用再浪費能量記憶繁瑣細節,而是轉向更高層次的直覺整合(Intuitive Integration)、系統性思考(Systems Thinking),甚至是創造全新架構的能力。這樣的能力,AI目前還做不到,但人類如果懶得訓練自己,遲早會被超越。
時代在改變,教育的思維也要跟上!
同樣是為人父母的張家銘醫師,他和其他醫師在最後有一些話想對家長與教育工作者說,「教孩子用AI,不是放手讓他什麼都問;而是陪他學會怎麼問出好問題、怎麼從答案中找出觀點、怎麼把工具用來打造屬於自己的創意。」-這才是真正未來的生存力。

▲張家銘醫師強調,不是AI讓人變笨,是人忘了怎麼當老大,其實大腦神經的命運還是主宰在人類自己手裡的。(圖/記者張雅筑攝)
張家銘醫師強調,孩子會不會變笨,其實不取決於AI多強,而是取決於大人給了他什麼樣的大腦成長環境。
人類不該也不必要拒絕科技,而是要記得,「真正的智慧,永遠來自於有意識的選擇。」未來是AI+人腦的協作時代,而不是AI替代人腦的時代。問題是,您想讓孩子當「AI的使用者」,還是被AI牽著走的跟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