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新聞
0:00 0:00

迷思揭曉!食物掉地5秒撿起仍可吃?「5秒定律」實測驚人結果曝

圖文/CTWANT

5秒規則又稱「5秒鐘定律」,是一種判斷掉在地上的食物是否還可食用的迷思,微生物學家也親自測試揭曉結果。(示意圖/PIXEL)

▲5秒規則又稱「5秒鐘定律」,是一種判斷掉在地上的食物是否還可食用的迷思,微生物學家也親自測試揭曉結果。(示意圖/PIXEL)

一名美國芝加哥的微生物學家艾歇爾(Nicholas Aicher)最近在TikTok上實測「5秒規則(five-second rule)」是否可信,結果顛覆許多人的認知。而據他的實驗顯示,不論食物在地上停留多久,哪怕是停留不到1秒,仍會沾染大量細菌,顯示所謂食物「快撿起就沒事」的說法是無稽之談。

據了解,5秒規則又稱「5秒鐘定律」,是一種判斷掉在地上的食物是否還可食用的迷思,坊間流傳,食物掉在地上後5秒內被拾起,食用後仍無疑慮,但科學實證結果仍有爭議。綜合外媒報導,艾歇爾是資深品質控制分析師(senior quality control analyst),他經常在TikTok上分享關於日常用品潔淨度的實驗影片,目前已有近45萬名粉絲。而他此次決定將培養皿放在地上不同時間長度,樣本包括「不到1秒」、「5秒」、「10秒」、「20秒」、「30秒至60秒」,之後再將樣本送進培養器,觀察細菌孳生情況。

檢測結果顯示,每個樣本都出現明顯的細菌增長,就連最短時間的「0秒樣本」也布滿白色細菌斑點,證明食物掉到地上「即使是1秒都嫌久」。至於所謂的5秒樣本,則與0秒的樣本相差不多,證實5秒規則,根本站不住腳。

艾歇爾甚至在搬動5秒的樣本時,不慎讓它掉落在桌面,導致細菌當場擴散,印證5秒規則的危險性。另有10秒樣本的細菌略多於前者,20秒與30秒樣本的細菌量更為驚人。不過有趣的是,60秒的樣本與5秒樣本的細菌量竟然差不多,讓他對此總結,「不管是5秒還是60秒,都一樣髒。」

艾歇爾的影片引起熱議,點閱超過百萬次,獲得近2萬個讚。其中有網友驚呼「再也不敢吃掉在地上的東西」,也有人笑說「我一輩子都靠這個五秒規則,但還活得好好的」,還有人調侃,「好吧,假裝我沒看過這部影片,我還是會繼續相信5秒規則。」

儘管如此,仍有不少人堅持不改習慣,有人說,「實際上能不能撿起吃,關鍵在於你有多不想浪費那口食物。」不過從科學角度來看,地板甚至廚房檯面常布滿沙門氏桿菌(Salmonella)、李斯特菌(Listeria)等致病原,食物只要一落地,這些細菌就能立刻附著表面並快速繁殖,釋放出可能讓人染病的毒素。

報導稱,感染沙門氏桿菌可能導致腸道傳染病之一的傷寒、敗血症、腦膜炎,嚴重時甚至可能致命,症狀包含噁心、嘔吐、腹瀉、頭痛,通常在24小時內出現相關徵兆,但也可能延遲數天或數周才發病。其中,飽含水分的食物,例如西瓜、蘋果、火腿,相比較少水分的食物,例如洋芋片、餅乾更容易吸附細菌。另據統計,全球每年約有6億人因為食源性疾病受影響,其中包含4800萬名美國人。此場實驗無疑為5秒規則的愛好者敲響警鐘,也就是與其賭運氣,還不如別吃掉在地上的東西。

另據衛福部食藥署衛教資訊指出,沙門氏桿菌沙門氏桿菌可經人、貓、狗、蟑螂、老鼠等途徑污染食品。常是世界各地居首位或第二位食品中毒事件的致病原,2018年歐盟(EU)國家因為沙門氏桿菌造成食源性疾病之比例約為3分之1,但在台灣排名第4,主要是因為飲食型態不同打製的差異;李斯特菌為人畜共通傳染病源之一,在約5%健康成人糞便中可分離出此種菌種,此類細菌導致的食品中毒雖不多見,但死亡率高達30至35%。 兩者的傳染途徑多是吃下含致病原的食品或接觸環境後,可能引發一系列中毒反應。

CTWANT
#食物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直播中LIVE】罷免李彥秀!罷團「港湖除銹」揭曉連署書份數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